誰的腦袋裝石頭?黃魚的耳石(情人石)

URL Link //n.sfs.tw/10231

2016-11-14 15:38:51 By zfang

這天晚餐的二尾煎小黃魚,由我擔任終結者。

啃食香香酥酥的魚頭,突然咬到硬硬的東西。『難道又是我的牙齒?』想起之前咬碎臼齒的經驗,吐出一看,長圓形半透明白白的小石頭……還好,不是我的牙齒。

 
形狀特別,一面較圓滑,另一面則有突起。(相片為突起的正面)

為什麼會有石頭?難道是魚沒有洗乾淨?也不像。小心啃著另一個黃魚頭,果然在它的頭顱也出現一顆小白石,確定小白石是原本就在黃魚腦袋裡。

除了讓我品嘗細緻的魚肉外,二尾黃魚還送給我二顆小石頭。這個“石頭”是什麼東西?趕緊上網查,這一查~才知道阿簡在六年前便已介紹過,請見:阿簡生物筆記: 黃魚裡的情人石

這個石頭被俗稱為魚腦石、黃魚心石、黃魚情人石。魚腦石的由來不難理解,黃魚屬於石首魚科,石首魚名稱來自魚頭中有兩顆堅硬的石頭,『頭中有石,一名石首……』、『魚首有枕堅如石,故得名。』牠可是貨真價實的腦袋中裝石頭喔!

但為什麼叫心石?情人石?感覺好浪漫。仔細觀察形狀:中間寬,一端稍圓,另一端尖,就像半顆心,併在一塊剛好湊成一顆心。一尾魚我只吃到一個小白石就以為發現寶了。其實一尾魚有二顆,左右一邊一個恰好為一組愛心。黃魚的情人石,情人各保留一半,如果心愛的人移情別戀,石頭就會變色。


還好,我的這二顆情人石雖然來自不同魚,拼起來還像愛心!(背面,平滑面)

事實上,因為是從黃魚取出,這種石頭表面帶有殘留物,一開始雖然是純白色,但與空氣接觸久了,慢慢氧化變粉紅或泛黃,這是自然的現象,與變心無關。但對在外島當兵的軍人來說,分隔二地借物相思,也是有幾番道理的。如果想要不變色,也許可以洗刷乾淨並真空充氮包裝隔絕氧氣防止變色……只是就不知道情人的心是否也因此永遠不變。

這玩意真正的名稱是黃魚的耳石,和魚類的聽覺及平衡有關:
(1)維持並調節肌肉的協調
(2)感受加速動作
(3)感受重力
(4)感受聲音

不是只有黃魚有耳石,其他硬骨魚也有,只是牠的較大顆容易被發現。石從何來?在認識耳石[2]一文中看到:『耳石 (otolith) 是硬骨魚類內耳中由碳酸鈣與有機基質交互形成的生物礦化作用結晶,專責魚類的運動平衡及聽覺,計有左右成對的礫石 (lapillus)、矢狀石 (sagitta) 和星狀石 (asteriscus) 等共六顆。』我們看到的黃魚耳石主要是矢狀石。


左:大理石(潔白),中:黃魚耳石(潔白),右:小朋友的乳牙(偏黃)

原來耳石是由碳酸鈣堆積而得,難怪質地像大理石。耳石由碳酸鈣慢慢堆積的過程,隨生長環境變化而有快慢產生紋路,科學家可以從耳石紋路得知魚類的生活史, 『耳石剖面上會出現如同樹輪一般的輪紋結構,以及許多形成特殊微細構造的記號,計算輪紋的數目就能知道魚類的年齡或日齡,量測輪紋間的寬度則可以重建魚體隨著時間的成長變化,判讀特殊記號出現的位置,則可推算魚類生活史中某些生活史事件發生的時機。』同時,耳石是魚類成長過程中所形成的碳酸鈣結晶,就算魚類死亡也不會立刻分解,所以在古生物學上可做為辨識魚種的重要線索,也是在分析魚類捕食者的食性之重要證據。

也因為黃魚頭上有這對耳石,據說50年代漁民曾有個特別的捕黃魚方式,利用聲學原理,通過敲擊特製的木板用聲音刺激黃魚。因為耳石跟著振動,導致黃魚暈頭轉向,最後被漁民一網打盡……差點造成黃魚滅絕。(目前市面上的黃魚大小相似,多為養殖。)

延伸閱讀與參考資料:
1.這一篇整理得很好,有許多關於黃魚耳石的小故事:魚腦石@ stefano史提芬諾的網誌:: 痞客邦PIXNET ::
2.海生館認識耳石中央研究院魚類耳石資料庫

 

2013-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