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要寫些什麼?我都不知道要寫什麼?」有人問我。
咦?這種問題就等同於:「今天好無聊,有什麼事好做的?」
不!我知道他的意思並不是說他沒事可做,而是他除了要做的事外沒有想做的事。
一樣,除了流水帳外,他沒什麼值得寫的東西。
為什麼會沒有值得寫的東西?這是我很好奇的事情,但我發現大部分的人都是如此。喔我並不是說他們都是渾渾噩噩的過日子,而是他們的生活太體制化[1],我又用了這個詞,因為這個詞實在太到位了。
學習和適應
從生理的角度來看,當我們遇到問題時,會先將舊有的經驗拿來套,看舊有的經驗能不能一樣套用到解決問題上,如果可以,我們只要少少的適應就能很快的處理掉新產生的問題;但是如果發現原有的經驗都不能用時?
大部分的人會選擇「逃避」,不要面對問題,自然就沒有問題。
倘若無法逃避只能面對的時候,學習和挫折就是必經的過程,這個過程多半很費時費力讓大部分的人討厭,一旦解決之後,腦中神經會建立新的連結,也就會變成以後的經驗法則,連結越多處理事情的能力就越強。能力越強處理事情就越省時省力。這就是一個建立「習慣」和「適應」的過程,也可以說是學習的過程。
我上面寫的這個和部落格要寫什麼有什麼關係?
因為一旦適應之後,就不再有激情和新鮮感,自然而然就不會再想寫。舉個例子,想想你當初學會騎腳踏車時的那種喜悅,你是怎麼突然學會的?怎麼發現平衡的技巧?不斷的想找時間再騎幾次的期待感、想挑戰騎更遠更久更快的種種想法,你可能很高興的寫在你的作文或日記中。
但現在你每天騎腳踏車早就已經是稀鬆平常的,你不想寫,也不會有人想看你的騎單車日記。
所以你的生活每天就是上班下班上班下班煮飯打掃看電視罵小孩,我想當然爾你沒什麼好寫的。
所以你的生活每天就是上課下課上課下課吃飯睡覺打東東讀ABC,我想當然爾你沒什麼好寫的。
因為你早就被體制化:一開始你很討厭,恨不得馬上逃離,但是時間久適應了,就不想再改變,你恨透了這些事,但你又不做任何的改變,更沒有任何的作為。你生活一成不變,當然你沒什麼好寫。
體制化的缺點就是失去彈性和變異性,習慣固定模式,無法接受改變。這會變成固步自封,井底之蛙[2],優點就是安全、安逸和免於挫折,追求安逸是人的本性,逃避挫折更是。
我會做,而你只是抱怨!
習慣後會讓人不想再改變,改變需要勇氣
職場上常聽誰誰誰在抱怨工作環境待遇老闆同事,全都靠杯了一遍,要他離職就不作聲,做了三五年他還是在那裡。
以我的例子說起:
我到學校時,發現學校提供的椅子又重又難坐,夏天悶熱,移動不便。
我已經聽到很多同事抱怨,甚至有同放著辦公椅不坐坐學生的木頭椅。我很清楚知道,要學校換那是不可能的事,但我自己買自己換可不可以?
於是乎,我有了全校第一張自備的椅子,能調高低前後又有腰靠,更重要,也很漂亮。
然後現在全校買和我一樣椅子的人少說也十來個。
同樣的事也發生在我家,我也買了一張放在家裡,太太看到後說:「原來的椅子不是好好的,幹嘛要換?」
後來我才知道,原來大家習慣後也不會再想改變這是真的。
肯動手才是改變的原動力
你不想改變的原因是因為你習慣了
不改變可以讓團體穩定,但可能會一起沉淪或一起提升,可能沉淪比較多。
團體中你想改變還會遭遇很多人的阻礙,為什麼那些人要阻礙你的改變?很簡單,他不希望你的改變彰顯出他們的懶惰和吝於改變,團體的其他人常會希望你失敗以彰顯他們的睿智,這的確是很有趣的現象。
想改變往往被視為異端,因為你破壞了一些「秩序」
為什麼寫文章會提到改變,沒題材寫和改變有什麼關係?
我又得拉回來本文,因為勇於改變,你才會有新的激情和題材,你才能跳出你原來的價值觀和窠臼,勇於學習新的事物。
再來說一下我家以前養的狗的故事,讓你知道習慣是什麼:
我家以前有養一隻黑狗很可愛,三個月的時候就抱回來養。娘就把以前養雞的籠子當成他的家。養雞的籠子不大,大概二隻雞剛剛好。對於一隻三個月大的小狗來說,他在裡面還能跳來跳轉圈圈去好不快活。
隨著時間過去,牠已經是一隻成年狗。這個籠子可以讓他進去,然後把兩隻前肢伸出籠子外剛剛好,但是別說要轉圈,他進去後還得倒車才退得出來。
娘看他長大了,就用書桌的下面當成牠的新家,很有趣,他還是喜歡他從小長大住的籠子,有事沒事就趴在裡面。
那個樣子真的很好笑,他進去剛剛好就卡住,前肢還要伸出籠外,出來還得倒車出來。
這就是習慣
有些時候,你得捨棄你的「習慣」,做出行動,不要再用「習慣」作為懶惰的藉口。
最後用「進擊的巨人」中訴求的話作結:
什麼都無法捨棄的人,什麼都改變不了~~
參考資料
[1] 體制化 institutionalization 在刺激1995中有相當好的劇情的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