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學期前半部的化學觀念與計算多是由我來教,一直沒機會讓學生互教,終於等到反應速率這個單元了。影響反應速率的因素分成本質、濃度、接觸面積、溫度與催化劑。重要實驗已事先完成,剩下的多是課文解釋、粒子觀點與生活實例。看起來了解這單元對學生來說並不困難。
上學期以不讓你睡~同學教同學的方式跑過聲音、光學與熱學單元(學生才是老師~我的教學實驗(一) 想法與設計)。我們班學生的理化是自己教自己的~ 那老師在幹嘛?
這次的讓學生互教,我想過幾種可能的方式:
- 不讓你睡:適合四人一組八~九個單元,先討論,再分主客跑桌。學生要重覆講7-8遍。
- 小組討論:用蠟筆或彩色筆,將概念圖或重點畫在海報或A3紙上發表。對全班發表,海報字太小會看不到,適合各組以主客方式互教,則需要準備二份海報,若用A3,第二份可影印。喜歡這個方法,原本要在考前複習利用二節課跑,可惜時間還是調度不及。畫海報也適合科學閱讀,或是議題討論(例如之前的彩色路跑問題)。
- 反應速率小書:各組整理出重點筆記,再以主客方式跑組,讓學生帶著自己整理的重點輪流到各組教人與被教,互抄筆記與講解重點。結束後,一人一份重點小冊子。這個適合生物總複習,地科或許也可以。但理化我暫時還想不出合適的單元。
- 分組報告:國一生物試過,學生製作ppt介紹各類型動物,以ppt報告。優點:學生主動找資料影片與設計問題,互動性高。缺點:報告前,學生為求完美會希望加開始用電腦時間、可能只是某幾位在作投影片,投影片小圖動畫太多與字體不清楚,專題報告能力要另教。其他科目(音樂家政)也多有類似報告學習機會。地科若是每周二節,或許可以。理化,暫時還想不到合適單元。
- 塗鴉創作:黑板就是大海報,整組上去畫然後對全班講解,全班同學互動性高。(生態系黑板塗鴉(1) 沙漠生態系、海洋生態系)
課本是用N版,章節後的塗鴉牆也是用漫畫方式將幾個重要觀念呈現,學生對塗鴉不陌生。國一下我們在生物課中曾進行了生態系塗鴉,那時畫得真誇張,但呈現發表時少了"教"這一塊。國二下的理化課就挑反應速率單元,讓學生在黑板上塗鴉,重點放在教學吧!
反應速率有五個單元。將班上學生分五組,運用三節課的時間塗鴉與教學。每節課安排二組上台,20分鐘的時間塗鴉,然後各組講解8~10分鐘,我再補充。提醒當老師的學生要幫同學劃重點,並解釋黑板上的塗鴉,還要帶幾題例題。
---------第一節課 反應物的本質與濃度-----------
女生已經在畫,男生則被晾在一旁,感覺起來事先完全沒有討論過。
這組女生很會畫,男生只得抱佛腳。(班上其他組也幾乎是女生畫,男生講解。剛好?還是?)
雖然只是照著課本圖案畫,但能把重點呈現在黑板上也不錯。(如果是我畫就醜多了~)
這四位男生表現究竟如何?"演出",頗令我意外!
另一組情況也差不多,感覺也是在黑板前才臨時討論的。
準備工作完成。究竟會如何呈現呢?
左:反應物本質對反應速率的影響 右:反應物濃度對反應速率的影響
第一組上場,由雯期與柏盛擔任老師。
柏盛負責帶同學畫重點,雯期則扮演老師。
我覺得他有模仿任課老師,不確定是誰。不是我~我比較氣質^__^。
全班哈哈大笑,認真回答問題,沒有人睡!
「大家一起來背元素對氧的活性!」"老師"一出口,全班居然都回答了。我很意外,後來才發現~那個順序根本就寫在黑板上了。雯期的講解也有趣,甚至還從學生當老師上課過程中看到某些老師的影子。最令我驚訝的是生活實例,「冏爺加阿饅不反應,千年後還是不反應。但駿駿遇到阿饅就立即天雷勾動地火…請問這是為什麼?」 果然用他們懂的話去解釋比較容易懂。我則拋出問題:「如果要讓冏爺加阿饅產生反應,請問有哪些方法?」 有些同學回答加熱、加催化劑,也有的說把冏爺切成碎片......如果就是不反應,做這些努力會有用嗎?
第二組,隆翔每唸完一段就會說:畫線。他的說話方式就是笑點。
這四個男生然後要如何呈現濃度呢?可惜後來手機記憶體滿了,沒拍到影片。
育承講解,只見仕紘用手指開闔模擬代表氣體產生,並隨著手指上升發出生成氣泡的聲音。這是鋅與稀鹽酸的反應,「ㄅㄛ~~~~ㄅㄛ~~~~ ㄅㄛ~~~~」聲音小間隔長代表反應慢,如果是鋅與濃鹽酸反應呢?「ㄅㄛ~ㄅㄛ~ㄅㄛ~ㄅㄛ」聲音大又快,動作與演出讓同學超樂。
還不只這樣,接下來是說明粒子觀點。「他是鋅片,他是酸,」指著二個同學,「濃度低時,他們發生反應。」酸同學慢慢抱住鋅,代表二個發生反應。
接著呢?「濃度高時,他是鋅片,他們是酸……」
在一瞬間,三男突然撲上......反應在笑聲中結束。
酸與鋅片的反應中,要如何觀察或定量化學反應的速率?學生想到排水集氣法測氫氣體積變化,我從pH變化、質量變化來補充...
---------- 第二節課 表面積、溫度與催化劑 ----------
下課就已經開始畫了,等我到班上時已經畫得差不多了。
黑板前非常熱鬧。
多了一天準備,加上有過前一天的經驗,這節課應該會表現更好。
學生多只能講課本有的,需要老師補充反應速率與表面積的倍數關係。
輪到上臺報告了,依然是女生畫男生講。
在這堂課中,鎔蔚、佳駿 "沒~有~睡"!
坐在高腳椅,擔任小老師講解的佳駿,有模有樣。
同樣可以用人來演粒子?顆粒大的時候是好幾個人抱在一起,酸來攻擊,非常困難。但顆粒小的時候粒子分散,就特別容易與酸產生碰撞。
接著是溫度,實驗已經先做過了。所以這組重點在講實驗與圖的分析。
宗翰與國原的搭檔,讓原本枯燥的內容變活潑。
宗翰的程度好,解說相當清晰。二位同學台風很穩,有互動有模仿有解題。
最後一組是催化劑,圖畫得很豐富。
這個單元其實可以談很多,四個男生準備不夠又加上太害羞,反應就沒有前二組熱絡。
常看課外讀物有自己想法的杰倫,雖然看著小抄,但也是中規中矩地講解,同學非常捧場。
原以為會出現超越第一節課的創意,結果並沒有。想是跟分組有關,這回依座號亂分,若是有照學生程度與表達能力與塗鴉功力臨場反應來分組,也許五組會平衡一點。另外,如果先給一節課讓小組學生們先討論出單元重點,並寫出四格簡案,並畫出在黑板上要呈現的內容......效果也許會更好。學生上完,老師還是要補充。學生能將課本有的講清楚就不錯了,至於一些變化與練習題,得額外用一節再說明反應速率與產量多寡差異、催化劑與中間產物的角色,以及溫度速率與濃度的變化圖形。反應速率二個實驗二節課、二節半的分組報告,加一節課補充。
讓學生以學生的話講解給學生聽,比老師講半天有效。加上,班上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同學補習或先修,把這個機會當成是他們貢獻所學回饋同學。接下來的單元,是否還有讓學生可以互相教學的機會呢?肯定有。
這樣做的"教學目的"是什麼?沒有遠大的理想,也不是偷懶休息。我想嘗試各種不同的教學與發表方式,導師班的學生愛講愛秀,很適合跳脫傳統課堂模式。這種方法要看單元,看班級。在班上實行的結果並不是主動式學習,充其量只能算是"表演"。教學還是要有"根"。很多同學都在補習班先學過了。若是提早先跑的單元,或是科學時事討論,就比較能帶出學生對文字理解與組織能力了。
學生自己教自己,學生們參與度高,有問有答甚至還有小糖果做獎品,這節課~沒有人睡!
2015-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