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不是文章。只是看書爬文後的書摘筆記。
受歌仔戲、金庸小說與電視劇"啟蒙",學生時代的我很愛歷史,甚至國中時跟自己說以後要讀考古系(有沒有考古系?根本不知道),大學時候還跟中國通史老師辯論~~ 現在想想,如果不是因為高中化學老師影響我,讓我一路追隨她的腳步,說不定現在的zfang是個有氣質(?)的文史學者呢!
透過網路書店之便,一本本大陸學者撰的歷史書(或稱之歷史文學),就被家裡的歷史迷陸陸續續搬回,隔一段時間就會發現怎麼廁所書架上又換了新書。
有不少是近代史。家裡的歷史迷說,「歷史是人寫的,不能只看一個角度。」他還說,「明末跟現在很像,一個勤勞的笨蛋會加速朝代滅亡。」清朝、明朝的書也多,特別是明末崇禎皇帝。南北宋、五代十國、三國都有,若是讓小孩依時間排序將書排序,歷史程度應該會提升吧!目前小孩都沒興趣,他們比較想看歷史劇。
書跟食物一樣我都不挑,既然家裡有,就看。幾本還滿喜歡的,歷史課本裡讀不到的銅臭味、聖人請卸妝、宣德金牌、宋朝飯局等,都很有意思。
一早看到這本柴榮是個好皇帝。p235-240裡頭提到的貨幣與銅的故事,有一陣子我在研究銅這玩意,這段內容吸引了我。
下面將看到的東西以及後來爬過的文,以書摘模式紀錄下來:
- 中國很早就用銅。在商周至秦漢時期,即廣泛鑄造青銅器,有酒器、食器、兵器、禮器等等。秦漢以後,鐵質兵器取代銅質兵器;陶器逐漸佔據了酒器和食器的位置;青銅禮器的鑄造也逐漸沒落,“銅”開始主要應用於鑄幣。
- 明朝之前,中國古代貨幣都是以銅為本位。貨幣是國家經濟運轉核心,沒錢,什麼事都做不了。
- 唐玄宗開元時,年鑄錢量一百萬貫,安史之亂後大減,至唐穆宗,年鑄錢量僅十五萬貫。
- 五代十國時期,由五代官錢漸少,缺錢日益嚴重。一是戰亂,銅錢使用量大;二是失去南方產銅區,北方銅礦少。於銅資源特別缺少,較少鑄造銅錢,民間多沿用唐開元舊錢。
- 柴榮的鑄錢是五代鑄幣史上規模最大一次。因為產銅量少,只好對銅佛像下手。民間銅製品也搜刮。
- 中央銅少的原因。一是民間鑄銅像。二是南方政權運用貨物和中原貿易,導致銅錢外流。柴榮也利用相同方式,跟銅礦資源豐富的高麗貿易,用中原貨物換取高麗銅錢。以貨易銅。甚至高麗為了與周對抗契丹,還主動送銅。
- 柴榮的貨幣政策有二點:收銅像鑄錢、打擊私銷私鑄錢鑄銅器的行為。毀錢製成銅佛像或銅製品,利潤較錢的本位價值高出十倍。
- 後周世宗柴榮改革貨幣制度,嚴禁私鑄錢,把鑄幣權集中於中央。廢除佛寺三千餘所,銷毀銅佛像以鑄錢。還收集民間銅器用來鑄錢。關於柴榮滅佛,有一說是因為柴榮不喜歡佛教,但另一說則是為了鑄錢,才不得不將銅製佛像熔毀。(也有人說,周世宗柴榮英年早逝,甚至還讓趙匡胤黃袍加身,就是因為滅佛…)
- 柴榮量刑很重,私藏銅一兩至一斤者判二年。一斤到五斤者,判三年。超過五斤,死!
一查之下,發現不只後周,宋朝也有"銅禁"。
- 宋朝官方立法的“銅禁”。除極少數特殊情況以外,嚴禁使用銅器。開採出來的銅,禁止私人購買,只能由官方購買。
- 實施“銅禁”政策的目的,是為了保證金屬“銅”盡可能地用於鑄幣,提高貨幣供應量。
- 銅禁政策的影響:使得“銅器”成為了奢侈品。商人不能合法購買原銅,於是熔銅錢以鑄造奢侈品----銅器,可獲利五倍至十倍。
- “銅禁”政策造成“銅器”成為供需失衡的特殊商品,使得民間私熔錢幣鑄器有利可圖,起到了相反的作用。
- 禁止私人鑄錢。假錢。
- 禁止私熔銅錢。
- 禁止銅錢出境。當時南洋、安南、日本、高麗、大理、遼、西夏等國家,都在使用宋朝所鑄造的銅錢。宋朝貨幣供應量本來就不足,自然嚴禁銅錢出境,但實施效果不好。
- 禁止銅錢儲藏,這是因為當時沒有現代銀行這樣的機構,可以將存款轉貸出去,加速貨幣的流通。所以,豪族、富商積蓄的貨幣,大量窖藏起來,使得流通中的貨幣減少,加重了“錢荒”。
貨幣很有趣。我不懂貨幣。下次請"歷史迷"進一些貨幣史的書!
延伸閱讀:
1.錢荒無處不在:宋朝滅亡或源於貨幣制度崩潰 http://book.hexun.com.tw/2013-09-16/158060931.html
2.兩宋錢幣鑄造量驚人,為何還會有:錢荒、銅禁、錢禁?http://toutiao.com/a4694031422/
後記:對理化老師來說,很多實驗都用到一元銅板,這是很棒的理化教具!我曾經透過化學方法對N枚一元銅幣的外觀做些小小改變。嗯~一切都是為了"科學教學",這應該不算是損毀國幣吧?我也承認身邊囤積有很多一元銅幣(都是跟學生用新一元換的),搞不好超過五斤...幸好我不是生在後周,不然就死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