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場到校服務,由張維倫老師負責主講雙語生物教學的經驗。
維倫老師首先探討了雙語教學是否應該完全用英語授課的問題。他強調,雙語教學的起點並不是全英語,而是逐步引入英語,讓學生在熟悉的環境中慢慢適應。
維倫老師提到許多老師面臨的困境。一位四育老師分享了她在課室中以英文為主授課所需付出的巨大準備時間。維倫老師指出,最大的障礙往往是教師自己,尤其是對發音不精準的恐懼。他引用居仁外師的例子,強調英語是世界溝通的工具,不必過於拘泥發音的標準。
他進一步解釋了雙語教學的靈活性,認為只要能達到教學計劃的需求,就可以在有與沒有之間取得平衡。維倫老師提到,從學科的幾個標準單字入手,可以帶出整個學科的知識,並探討了單字在地理和生物中的遷移,以及對專有名詞的深刻理解。
維倫老師強調,圖表在雙語教學中的重要性,提醒教師注意圖表的縱軸與橫軸。他生動地形容學生對老師的反應,像看到鹿一樣會閃避。這樣的比喻使分享更加生動有趣。
在分享中,維倫老師談到如何讓學生進入陌生網站學習,並且在不使用翻譯的情況下,讓學生有五分鐘的自由探索時間。他認為,這種方法可以幫助學生學習如何使用網站,同時也提升了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維倫老師還討論了看影片自學的方法,他發現課堂雙語教學並不困難,特別是在自然科學領域,有許多國外的資源可以利用。對於生物教師的教學步驟,他建議讓學生學習如何標記和統計動物數量,並在課堂中實際運用這些語言技能。他強調了如何減少誤差以及如何讓學生觀察和分析模擬器的效果。學生們對模擬器的觀察超乎預期,這樣的觀察能力對他們的學習大有裨益。
維倫老師提到,保護生物多樣性的課程內容有時會反直覺,例如保護駝鹿需要殺死更多駝鹿。他還分享了學生在英文演講比賽中的感動時刻,這些經驗都來自生物課堂的啟發。在教學過程中,維倫老師建議教師不要害怕抽象概念的雙語教學,並且可以利用網路資源來解決發音問題。他提到檢索表的分類與組織對教學的重要性,並強調與英文老師共備的重要性。
最後,維倫老師分享了一些具體的教學策略,如給學生提供word bank及範例句,讓學生自由探索並運用中英文卡牌進行學習。他認為,雙語教學不應該變成純粹的英文課,而是應該在課堂中自然融入。
接著,四育國中的翁禎吟老師分享了該校的彈性課程,展示了豐富多樣的教學內容和創新的教育理念。
首先,翁老師介紹了學校推動的環境教育計畫——Earth Mission。這項計畫中,學生們參與了二手紙袋回收的活動,並將回收的紙袋分享給鄰近店家,這項活動已經持續了五年。此外,學校還進行了食魚教育,學生們親手解剖一隻台灣鯛並將其做成魚湯,從中學習食物來源及其處理方式。新生署輔自然課利用海洋桌遊進行海洋主題教學,讓學生們在遊戲中學習海洋知識。學生們還探討了海砂裡的塑膠微粒問題,增強了對環境保護的認識。
寒假期間,四育國中的學生們與台西國中進行了交流,儘管天氣寒冷,但交流活動非常成功。同時,學校還鼓勵自然課老師製作教學影片,與國外學校進行互動,拓展學生的國際視野。
翁老師還提到,學校組織了學生參觀福田水資源中心,並申請工程師來講解太陽能板的知識,讓學生們了解更多關於可再生能源的知識。學校也會與其他學校進行交流,分享教學經驗和成果。
最後,翁老師強調四育國中在地方文史教育方面的卓越表現,學校不僅重視自然科學的教育,也注重學生對地方文化和歷史的了解和認識。總結來說,四育國中的彈性課程多樣且創新,不僅豐富了學生的學習經驗,也培養了他們的環保意識和國際視野。翁禎吟老師的分享展示了該校在教育創新方面的不懈努力和卓越成就。
最後,在輔導團領召謝龍卿校長總結中,結束此次到校服務與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