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囉大家好,這裡是成功抓到 Class<T> 邏輯的小編過路君子
對,小編的標題是沒有打錯的,因為我們今天的主角就是 java.lang.Class<T> 這個類別。
承如本文章開場簡介所述,大部分的時候我們都是將 Object 傳入一個 function 內,那之後要進行什麼動作都直接在 function 內呼叫該 Object 的方法即可。
但如果該 Object 的某個參數只能在實體化(initialization)的時候賦予數值並且該作者沒有提供 setter 怎麼辦?換句話說,該參數僅能透過建構子(Constructor)來賦值,只要一旦建構結束,便會被上鎖。
而且最要命的是,我們是沒有辦法預測究竟是哪個 Object 會被傳入,如果我們貿然寫死讓其產生固定的程式碼的話,那就失去了程式的整體使用彈性,也就是如果需要十種結果,就要寫十個函式,實在是太累了。
所以我們今天要做的事情便是寫一個函數,此函數會收一個 Class(不是 Object),具體效果如下圖:
(所有圖片點擊都可以放大、變高清)
你問小編說怎麼不將 index, login, setting, & log 這四個 class 直接強制轉型成 WebPage 在傳入 function 內即可?
因為原本 WebPage 的建構式都已經被覆寫(Override)了,而我們要呼叫的正不巧是這些被覆寫的建構式。
所以我們勢必不能將物件(Object)傳入,只能將類別(Class)傳入之後之後在將其實體化成物件(Object)。
在這邊小編順便提一下物件(Object)和類別(Class)的差別在哪裡,以免有人嫌小編囉嗦,為什麼要一直把英文標出來,因為小編真心怕有人誤會。
那我們一般只會將物件(Object)傳入函數,但今天我們要傳入的變成了類別(Class)。
其中的 T 是泛型(template),page 則是我們所接收到的類別。
package editor.passing.jinzan; import java.lang.Class; import java.lang.reflect.Constructor; public class Test { public Test() {} // 接收 Class // receive Class in function. public void reply(Class<T> page) { // code... } }
接下來我們假設我們現在有一個名叫 Target 的 class 要使用此函數:
package editor.passing.jinzan; import java.lang.Exception; import org.apache.wicket.markup.html.WebPage; import editor.passing.jinzan.Test; public class Target { public Target() {} public Target(int a, char b) {} public Target(Exception error, string msg) {} public void start() { Test test = new Test(); // 將自己傳入 // send itself to function. test.reply(Target.class); //test.reply(Target.getClass()); } public void hello() {System.out.println("Hello world!");} }
接下來就可以開始對 Test 內的 reply 動刀了,那在開始前我們會使用到 getConstructor() 這個函數,顧名思義,就是用於取得建構子的函數。
首先來看看位於 Java® Platform, Standard Edition & Java Development Kit Version 17 API Specification 的 Class Class<T> 上的解釋吧。
也就是說,依照上方的說明文件,如果我要使用此函數必須傳入的資料型態為:Class<?>...。
這個 Class<?>... 有沒有很眼熟呢?沒錯,也就是類別(class)的原形,那它會根據我們餵入的類別順序去尋找對應的建構式。
所以如果我們需要使用 Target(int a, char b) 這個建構式,就必須這樣寫:
public void reply(Class<T> page) { try { Constructor<T> constructor = page.getConstructor(int.class, char.class); } catch(Exception error) {} }
那如果是包含非基本型態的建構式,例如:Target(Exception error, string msg),就改成這樣即可:
public void reply(Class<T> page) { try { Constructor<T> constructor = page.getConstructor(Exception.class, string.class); } catch(Exception error) {} }
由此可以知道 page.getConstructor(int.class, char.class) 和 page.getConstructor(char.class, int.class) 是兩個不同的建構式。
那如果是想要選取 Target() 的話,可以省略這一步,直接進行實體化的動作,下面一塊講。
將Class實體化
這部分的話我們需要使用到第二個函數:newInstance(),一樣先來看看此函數在該網站的介紹。
依照上圖的解說,接下來我們先來講如何使用 Target() 這個建構式來實體化這個 Class。
public void reply(Class<T> page) { try { T target = page.newInstance(); target.hello(); } catch(Exception error) {} }
還記的我們的泛型 T 嗎?正好這邊可以用來接住實體化後的物件,接住之後的操作方式就跟原本的 Object 一模一樣,要呼函數就呼函數,要餵入其他函數就直接丟進去。
其他的建構式也是如法炮製,只是在呼叫的時候要多帶參數進去,至於要帶什麼樣的參數,就跟要帶進去原本建構式的參數一模一樣即可。
public void reply(Class<T> page) { try { Constructor<T> constructor = page.getConstructor(int.class, char.class); T target = constructor.newInstance(295, 'Y'); target.hello(); } catch(Exception error) {} } // OR 或是 public void reply(Class<T> page) { try { Constructor<T> constructor = page.getConstructor(Exception.class, string.class); T target = constructor.newInstance(new Exception("error"), "another msg"); target.hello(); } catch(Exception error) {} }
後記
如果是正常寫程式,也就是所有程式都是自己撰寫的,應該是不會用到像小編這麼極端的方式,基本上會使用這個方式來撰寫程式都是在使用別人的套件時候,然後對方只提供建構子且不提供 setter 的時候才會用到這種方式。
小編感覺短時間內應該也不會再用到這個方式,所以特別寫下來,這樣以後要抄作業就快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