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這裡是正在對抗不想寫下篇感覺的小編過路君子
這系列文章總共有三篇的下集,目前這是第二篇,話說再補完兩篇主線文章就結束了耶。(遠目)
前情提要
早上的宋慧筠博士的焦點是放在研究的方法以及研究的過程中須注意的事項,最重要的便是解釋了我們為何要開始做研究,還有我們做研究的的目的是什麼。
吃了午餐、打了幾場的 cyTus II 之後下午的課程也差不多準備要開始~下午的專題講座是由國家圖書館編輯來為我們講解。
下午的這位張翰云老師和上午的那位宋慧筠老師的風格真的是兩個極端,可能是才第二天,所以整個過程略為尷尬,在講解的過程雖語速、語調平緩,但卻會適時的加入一些笑話顯著,有些......你懂得。
還有還有,張翰云老師在講解的過程中不單單只是坐在演講台上侃侃而談,有時還會走下台以手勢輔助 PPT的講解喔。
順帶一提,張翰云老師非常擅長陳偉殷呦。
在進入正題之前,必須先來定義各類創作文體的名詞。
以下皆以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裡的定義為主。
【學術研究】從事專門知識的探討與研究。
【論文】發表研究結果的文章。
【寫作】撰述,創作。
【撰寫】寫作、著述。
而學術寫作又必須符合以下兩個要素:學術性以及原創性。
那何謂學術寫作?簡單來說就是:
種類繁多、數量龐大、讀者稀少。
什麼什麼論述要提出證據、舉出實例,不可憑空捏造;又或者是什麼什麼在寫作的時候必須要有系統,例如以因果關係、發展關係和論證關係來做串連,不可隨意的將兩個無相關的文章串在一起。
還有那個...是針對某個特定問題,下去衍生出的研究主題或是對象;乃至於透過讓在相同研究領域的人所能理解之研究或是撰寫方式,藉以產生很明確、有條理和有根據的知識論述、交流,最後將其公開的過程。
就連最後的一點:In My Own Voice.(用我自己的聲音)都沒有上面那十二個字來的簡單。
用了十二個字了解了何謂學術寫作,接下來便是論文研究方向的評估(以下每張圖片點擊都可以放大/變更清晰)。
評估完畢之後就是限縮問題的範圍,聚焦我們的重點。
最後,提出論點也就是整個論述的核心,而這個論點非常重要,因為接下來論文裡面所舉出的任何的例子或是證據,都是為了支撐我們的論點、讓我們的論點變得穩固。
所以,論點除了要做到最基本的清晰且具體,還要避免陳腔濫調或是抽象的描述,更重要的是論點中不可充滿主觀好惡,要用中立、客觀的角度完整的論述出自己的觀點。
而且,好的論點不是「是非題」,一個好的論點並不能完全只用對或是錯來回答,是必須具備可定義和可申論的主張;以下以上圖聚焦後的問題舉例正確以及錯誤的論點設定。
正確的論點
共產主義的瓦解,是因為統治階級無法解決民眾的需求。
錯誤的論點
社會的不滿造成共產主義的瓦解。
有了研究主題以及論點之後,下一步便是開始著手資料的蒐集,而資料又可依來源粗略的分成兩種:
原始資料 Primary sources | 二手資料 secondary sources |
原始!當時的作品!未經任何的詮釋或是評價! | 是一手資料經過處理後的模樣,時過境遷的產物! |
至於哪些資料要去哪裡找以及有哪些資訊平台可以利用,張翰云老師在這裡有介紹部分資訊平臺,但基本上都和第三天上午課程中有所重複,所以小編會將兩位老師所講到的重點統一整理於下一篇的這裡放出。
當已經有一堆資料在手中時,下一步便是分析原始資料以及詳讀二手資料,什麼意思?
分析原始資料的部分有沒有矛盾、衝突、趣味、複雜性、更深的含意之類的,以及找出二手資料中被學者忽略、誤解或需要補充的地方。
同時在分析手中的資料時,要養成隨手將資料整理歸檔的習慣,這個好習慣真的真的非常重要!因為順手的資料分類、標註、歸檔可以方便日後的查找,簡單來說就是資料夾的概念,這樣以後要存取資料才不會找不到它在哪裡。
順帶一提,說到記錄資料的這一部份,值得一提的就屬出處還有來源了吧。出處的話可以用書目資料處理軟體(如:EndNote)來記錄;而來源其最常被忘記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一定要記錄頁碼!
好,那麼現在寫論文所需的前置知識皆以完備,可以開始嘗試撰寫論文了;其中學術論文的撰寫過程可以分成以下三個部分:前言(Introduction)、正文(Body)、結論(Conclusion)。
整篇論文結構最複雜的就屬正文了,基本上可以依序拆分成這七個部分:
二、目錄(註:可有可無)
三、前言或緒論(如:研究動機、目的、段限、方法或是文獻探討、論文貢獻...等)
四、內文(如:章節、次標題、圖像、表格、註釋...等)
五、結論(如:論證回顧、回應研究構想與前言、後續研究展望...等)
六、參考資料
七、附錄
前言和結論的結構單純,正如字面上一樣,就是各自占領一大段這樣。
撰寫論文的第一筆:訂定大鋼(outline)
- 分層級(Ordering your topics and sub-topics)
- 大綱:論文的基本骨架(“Basic skeleton” of the research work.)
- 段落:論文的建築模塊(“Building blocks” of the research work.)
每個段落都有其作用! Each paragraph has a job!
前言一般來說不會有什麼問題,但正文雖結構複雜,但只要緊扣以下的四大重點即可:
貳、由淺入深、循序漸進
参、時間的排列、空間的擴散以及論述的傳遞,三者缺一不可
肆、與前言所主張之觀點緊密相扣
而關於結論的部分,張瀚云老師在這邊是建議:「先寫完結論,再回頭寫前言會比較好寫喔!」雖然小編自己在寫的時候是從前言就磅磅磅的寫下來啦(汗)。
等前言、正文以及結論都寫完之後,緊接著要做的便是校對與修正,這個步驟主要是要讓我們的論點更加完美和讓論文的結構更加精煉,畢竟在寫得當下,可能因為一個恍神或是一個邏輯錯誤而寫出語意不通順甚至切入點根本就是錯的句子,後者小編自己在撰寫草稿的時候就超常發生(眼神飄)。
在這不建議一寫完論文的初稿就立即校對,建議暫時離開草稿(一會兒),出去外面走走、看看雲或是吃吃冰淇淋之類的,甚至可以去聽聽別人對妳這篇論文的意見,以此作為修改點或是在跟他人交換意見的同時釐清自己的思緒,說不定會迸出比原來更棒的想法呦!
關於如何校對與修訂,大體上而言可以分成三個步驟:第一步可以先將每段的主要論點標出,查看其前後文是否恰當或是邏輯正確;接下來第二步就是去蕪存青,簡而言之就是將多餘或是無關緊要的辭彙、句子和部分刪除,或加入更複雜、深入的討論;那最後的第三步可就沒有那麼燒惱了,那就是改錯字以及讓自己的用字更加精準、乾淨,例如第三個步驟簡單來說就是:改錯、精簡文字。
關於上述所提到的離開草稿(一會兒)小編自己感觸真的很深,因為間隔一小段時間之後再回來看自己的草稿有時真能蹦出比原本自己寫得更好的論述或是想法,但只要這個離開的時間一拉長,就會變成不想面對,小編自己是這樣,不知各位會不會?
順帶一提,小編自己除了為了查資料而回翻自己的文章以外,真的不會想再看自己的文章或是草稿,看的時候真的會連同那時寫稿時的疲勞感一起回想起來......
以上,即是在撰寫內文須注意的事情,再來就是要注意自己的創作上是否符合學術規範與倫理,不一定是論文,任何文體都一樣,在這簡單的列舉幾項不符合學術規範與倫理的行為,從抄襲、毀謗、代筆、造假到自我抄襲......等等,都是不符合學術規範與倫理的。
嗯?連自我抄襲都不行?其實嚴格來說,你只要臉皮夠厚是沒有差的,畢竟抄襲只能由原作者提告以捍衛自己的權利,你自己不會去告自己,所以就這法律點上是不會有任何的問題的,只是學界上令人覺得反感而已。
至此,張瀚云老師再次重申抄襲是學術上的大忌!因為抄襲是偷竊他人成果、欺騙他人、讓他人以為這是你的想法以及最嚴重的是違反了誠信行為。
若真的要引用他人的話或是句子,只要符合引註格式及不構成抄襲。
至於什麼是引註格式呢?依照不同平台有不同的引註格式,但基本上是在參考前人的文獻或是想法後,依照學術格式(後面會細說何謂學術格式)的要求,於著作內清楚標示出,並於文末條列所參考文獻之基本資料。
張瀚云老師在這裡舉了幾個抄襲的案例,其中有一個小編既覺得有趣又覺得超級誇張的案例,在此跟大家分享:
古騰貝格男爵 Karl-Theodor zu Guttenbery 博士論文嚴重抄襲案
身世重點:此人在 2007年時完成博士學位,在 2011年時被爆出博士論文有嚴重的抄襲之後,被拔除博士頭銜,同時也自行請辭國防部部長,整個人轉往美國發展。
具體來說有多誇張呢?誇張到有網友在販賣這位男爵博士論文的頁面底下留言說買這本論文根本超值,讀了一本就相當於讀了上百本論文的精華;更有甚者為此製作做了貝格抄襲 Wiki,只要有發現論文何處有新的抄襲內文都可以到這個網站上來做一個更新的動作。
而這個網站裡最經典的就屬這張圖了。
很遺憾,這位男爵是德國人,理所當然這個網站是由德語所撰寫而成,所以小編也看不懂,但是基本上顏色越深的部分超息越嚴重,順帶一提,只有白色部分是這位男爵自己所撰寫的部分,「目前」還沒有被抓出抄自哪兒。
所以在使用別人的成果上皆須符合《著作權法》裡的合理使用之五要件:
圖片來源:臺灣學術稐理教育資源中心https://ethics.moe.edu.tw/files/demo/demo_u23/index.html
而關於引用的更細部資訊,小編推薦可以去參考由臺灣學術倫理教育資源中心所發布的這篇《學術寫作技巧:引用著作》以及發布於國立東華大學智慧財產專區的《撰寫學術論文應如何正確利用他人的資料? 》這兩篇已經經由專業人士所整理完成的文章喔!
最後,在論文上若有引用他人的話語來佐證自己的觀點的情形發生,都必須於論文或是文章中附上來源地,想當然爾,引用來源也有格式的限制,沒有標個書名再丟串網址就了是這麼簡單的。
依照每個平台所規定格式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學術引用格式,一般比較常用的格式有:APA、MLA以及 Chicago Style這三種,一種全名都超長的你不會想知道的學術引用格式,好消息,若是不想自己看著一本超厚的引用格式說明書,而且資料來源是來自我國「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上論文的話,都有一鍵生成的功能(書目功能),其生成方法可以參照這裡。
最後的最後,張瀚云老師以《論語‧子罕》來勉勵我們各位,同時也勉勵在螢幕前的你。
子曰:「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吾往也。」
後記:
小編自己感覺在撰寫這篇的時候並沒有之前幾篇的那強烈的疲倦感和煩悶感,會有煩悶感的產生主還要是因為一直撰寫同類型的文章,很煩。所以這篇文章在打到一半的時候小編就跑去去撰寫個四篇風格跟這系列完全不同的文章,一方面是要抓介紹文的撰寫手感,另一方面是嚴肅的文章打久了,偶爾也想打一點輕鬆的文章來放鬆放鬆。
最後,這系列的主幹文章就只剩一篇了呀!哇嗚~好開心呀!等下一篇也上架之後...就要開始把延伸出來的支線文章寫一寫了......又是另外一起浩大的工程,小編會加油的,絕對不會少覆一簣!
總共有五天的課程,現在第二天的課程才剛結束,很扎實吧?點擊下圖前往整合串去查看明天在學些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