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動目錄
商品製造時的成本取決於原料的成本、生產的成本和管銷運送的成本總和;銷售時,商人加上自己的利潤和風險,作為商品的售價,這是眾所皆知的道理。
例如商人進貨時的進價是100元,商人抓利潤50%會賣到200元,這其中的風險就是當貨品沒賣到進貨數量的一半時,剩下來的貨品會造成損失,如果是食品甚至有可能會壞掉。如果販賣同樣貨品的商人較多,有可能會出現削價競爭的情況,這時利潤可能抓不到50%,同時賣不完剩下的風險就會增加。
進貨面臨的問題
如果單兵作戰想要進貨來賣,會面臨下面的問題:
1. 銷售點的營運成本--店租、攤租、水電、保存、人事(自己賺自己)、人力成本、上架費(非實體店面花費)、稅金。
2. 進貨時的成本增加--進貨價格因為數量不多而無法減少,造成利潤被侵蝕。
3. 進貨的選擇性較低--除非和供應商有良好的關係,因為量少,供應該也不給優惠和多樣的商品選擇。
4.一次性物品的折舊--裝潢、看板、家俱、設備;隨著時間會慢慢的折舊,這也是很多加盟主要面臨的困難--remodeling.
利潤就是平衡的拿捏
商場上無非就是追求利潤,如果能減少成本,就能增加利潤。就以上幾點來探討,一切就是「平衡」的拿捏,因為世事無兩全,有些甚至是相剋,舉幾個例子:
1. 便宜的店租換來的就是比較少來客的地點。來客比較少就適合作比較冷的生意,例如五金行、超市、水電行,但不適合做吃的、服飾精品店。相反的,租金貴雖然人來人往,但是利潤會吃掉營收的一大半。
2. 進貨量大就可以壓低進價,但是庫存會大增,庫存增加就會有風險。有保存期限的庫存品會壞、沒保存期的物品也會有折舊、過季、損耗的問題。若進貨少成本增加,一旦同業削價競爭,甚至會有完全沒利潤的情況。
3. 世界上所有的東西都會面臨保存的問題,可以放得久的東西,會面臨保管和空間的問題,如果庫存不是問題,人類大部分的問題應該都解決了:電、水、糧食、油。
零庫存可能犧牲的是時間成本
畢竟商家不是工廠,不能要多少生產多少,賣多少貨就進多少貨,以達到「零庫存」。事實上,如果零庫存能達成,被犧牲的也是「時間成本」,總不能客人要喝一杯鮮奶茶才去擠牛奶吧?
很多有錢人的書在談論零庫存,事實上都是理論上做得到,實際上很困難,除非像統一味全這種上游到下游全部整合的大企業,自己能決定要生產多少東西,才有可能控制庫存量,就算是完美的控制好了,原料也是得庫存的東西。所以銷售商品一定有庫存,「倉庫管理」就是解決或管理庫存的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