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動目錄
你老是記不住東西,剛剛記得要做什麼,轉個身,就想不起來?
考試前死K很有把握的東西,考時完全想不起來?
剛背過的單字就忘了?
一直懷疑自己的智商有問題,別人都記得住,我就不行?
海棉寶忘記自己的名字
人腦的記憶一直是一個迷,我們知道人腦會記住東西,但是整個生理的機制並不清楚。
19世紀德科學家艾賓浩斯(Hermann Ebbinghaus)曾研究記憶這事,背誦完全不相干的字母組成的字卡,在他實驗中發現,
原本記住的內容,前1 個小時是記憶的快速衰退期:20分鐘後,只會剩58%,一個小時候,只剩44%。
隔了一天之後,只剩原本記住數量的1/3。
接下來會進行慢速的衰退期,一週後,大概還有1/4的印象,令人驚奇的是過了一個月,還會有10%的內容有印象。
愛氏算是最早有系統的研究記憶並作記錄,雖然他測試的方式還是有很多爭議,例如記住毫不相干的字母本來就不是人腦擅長的領域。但無庸致疑的,就是記憶本身是很困難的。但不論多困難,你是否有注意到,就算不再復習,隨著時間推移,就算到了一個月之後,還會有大概10%的記憶量[1]。
我認為10%這並不是一個小數目
針對完全不復習的學習行為,單次記憶的確保量本來就不靠譜,記憶的保有量會像是一個懸崖樣的快速往下掉,但如果靠不斷的復習,那麼記憶的保有量對時間的關係就會變成一個平緩的斜坡。
10%的保有量表示10件事情會記住一件,這明明是很大的數字,如果你學習的量是1000,就能記住100的東西,這量並不小。
別再說你的記憶差,記不住了,事實上,你根本沒用心記。
當然,前提是你生活中沒有太多雜事干擾著你。
過目不忘的人真的有,但畢竟少之又少,人家記得住,其實也是不斷的學習和復習,
我相信記憶力是可以鍛練的,越習慣於學習的人,對於新的事物越不易去排斥;相反的,懶惰的人或不想學習的人,會排斥記住新的東西,當然學習效果很差。
下圖說明復習後,遺忘的曲線就不再會這麼抖,所以反覆的練習有其必要[3]
這圖要這樣看,橘色線是你的記憶的量占比,第一次學習時,在極短的時間間隔中就快速的往下掉。
如果這時進行第二次的復習,第二次下降的曲線就會比較和緩(還是陡),但是如果再經過第二次、第三次的複習後,最後就會形成一個非常趨近於平坦的曲線,把橘線的底部連起來會得到一個綠線,也可以說是學習的曲線。
天賦的差異在此大概就是有人非常陡,甚至到不了100%,遺忘的速度超級快,這沒辦法,天賦這東西的確不好說。
天賦差有天賦差的做法,古話說:「人一十之己百之。」就是說人家做十次成功,我做一百次也行。雖然很刻苦,但不見得達不到。
生理上的機制
記不住似乎有演化上的必要性,如果在史前人類靠採集為生的情況,能採到多少食物攸關生存,應該要記住才行?
因此我們對於成功(好事)的記憶特別的鮮明,特別記得住。
成功的記憶固然可喜,但是失敗的記憶如果一直忘不掉,反而對個體會產生危害。
所以,對失敗的經驗遺忘特別快,這說明遺忘是有選擇性的。
難怪人家常說:要記起失敗的教訓,下次不要再犯。因為失敗的經驗很容易又忘掉。
有一個故事是這樣的,某次導遊帶的旅行團,行程排得非常的爛,吃也吃不好,住也住不痛快,
誰知道最後一天這個導遊帶他們吃好住好玩剌激,大家都很滿意。
結果回來後大家都給這個導遊最高的評價。
我相信這故事是真的,這就是人會選擇性失憶或記憶的特質。
人也常說「時間是傷痛最好的解藥」,也只有時間是最有效的解藥,因為你不能防止忘記,除非你不斷的復習失敗經驗。
在生理上,這是為了保全個體的心裡層面,不易被挫折打倒的演化。
設計了要好幾次同樣的經驗才能完全記住的機制,用在學習上也類同,因此不容易記住事情,似乎是為了保全個體生存的哲衷方案,一方面讓多次學習彌補遺忘的空缺,另一方面設計快速遺忘的機制,失敗和挫折可以選擇性的被淡忘。
不得不佩服造物者的巧思。
也許演化上,那些遇到折就消沉(例如失戀或追求失敗)、一厥不振的人,比較難有對象和生小孩吧。
結論
記憶在腦中的原理只是推論,難以證實
好的事情記得很久,壞事容易遺忘,是因為遺忘是生理機制,可以防止傷痛影體個體生存
好好的專注在你的學習上,有道是:「你盡管努力,其他交給運氣」。
有人不努力全部交給運氣,成功的難度很大。
沒有干擾的情況下你說你記不住,呵呵!
參考資料
[1] http://www.flashcardlearner.com/articles/the-forgetting-curve/
[3] https://www.cloudriven.fi/en/tag/forgetting-cur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