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動目錄
消失的鹹海,這篇是我最喜歡的一篇,以下取自科學人網站,內容節錄
【欲閱讀更豐富內容,請參閱科學人2008年第75期5月號】
找回消失的鹹海
鹹海曾經名列世界第四大湖,但為了灌溉農田,農民毫無節制地抽取水源,如今鹹海變成了貧瘠的荒漠。現在,人們正致力使湖泊復原。
撰文╱米克林(Philip Micklin)、阿拉丁(Nikolay V. Aladin)
翻譯/姚若潔
IMG From http://www.gly.uga.edu/railsback/CTW/AralSea.jpeg
重點提要
■位於中亞的鹹海在1960年仍然是世界第四大湖,到了2007年,面積已縮減為原來的10%。人們從鹹海的主要水源阿姆河和錫爾河取水,對沙漠地區進行大面積的灌溉,使得流入鹹海的淡水變成涓涓細流。
■鹹海乾枯後,分裂成三個殘餘的湖泊,其中兩個湖因為太鹹,魚類已經消失。曾經繁忙的漁船也從鹹海上消失,從前的港都也沒落了。大面積的海床露出並乾枯,風把鹽份與有毒物質吹往人群聚居的地區,造成嚴重的健康問題。
■儘管如此,建於2005年的攔水壩,已經幫助最北邊的湖泊面積快速增加,鹽度大幅降低,魚類族群和濕地也正在復原中,這兩者也是經濟復甦的指標。然而南邊的兩個大湖卻可能完全消失,除非曾是主要水源的阿姆河可以重建;但這樣的工程要價數十億美元,政治上的認同也有困難。
■世界上還有其他湖泊也開始面臨同樣的命運,其中主要有中非的查德湖與美國加州南部的薩爾頓海。從鹹海的消失與局部復原得到的教訓,應該能讓這些地區提高警覺。
From Google map 2016
https://www.google.com/maps/dir/24.19249,120.685663//@45.0611808,58.7054844,515412m/data=!3m1!1e3!4m4!4m3!1m1!4e1!1m0?hl=en
分崩離析
鹹海的水源幾乎完全來自阿姆河和錫爾河。幾千年來,阿姆河的河道數度偏離鹹海,導致鹹海縮小,不過只要阿姆河再次移回,鹹海總會恢復。但為了種植棉花和稻米等農作物,人們從兩條河流大量抽水,使得流入三角洲以及鹹海的水嚴重減少,而蒸發的速度遠超過降雨、融雪及地下水的供給,造成鹹海水量減少、鹽度上升。
前蘇聯政府把鹹海的慘狀隱瞞了數十年,直到1985年,總理戈巴契夫才揭露這項嚴重的環境慘劇。1980年代晚期,鹹海水位降低,分裂成兩部份:北邊的小鹹海與南邊的大鹹海。到了2007年,南邊的大鹹海又分裂成較深的西湖與較淺的東湖,以及一個小而獨立的湖灣。大鹹海的水量從708立方公里降到75立方公里,鹽度則從每公升14公克上升到超過100公克。1991年,前蘇聯解體,鹹海分別為新成立的哈薩克與烏茲別克所擁有,也因而停止了前蘇聯的大計畫:將遠方西伯利亞的河流引入鹹海。結果,已經減少的資源,陷入更激烈的競爭。
萬物蕭條
鹹海的乾涸導致了嚴重的後果。河水流量嚴重減少,春季雖不再氾濫,但無法把淡水和營養的沉積物帶到濕地。由於湖水鹽度提高、魚類產卵和攝食地點消失,魚的種類從32種減少到6種(多數存活在三角洲)。在1960年還可捕捉四萬公噸魚的漁業活動,到1980年代中已經停滯,六萬個工作機會也隨之消失。湖中留存下來的最常見生物是黑海比目魚(俄文稱做kambala),這是在1970年代引進的鹹水魚,但到了2003年,牠們也從南邊的湖泊消失,因為鹽度已經超過每公升70公克,是一般海水鹽度的兩倍。
鹹海上的船運業也無法繼續,因為水退離北邊的阿拉爾斯克(Aralsk)和南邊的穆伊納克(Moynak)等主要港口數公里遠,接通港都的水道越來越長,維護起來太昂貴。地下水的水位隨著湖水下降使沙漠化加劇,曾經是樹木、灌叢和草地蒼翠繁茂的地方,到了1990年代中期,只剩乾瘦的鹽生植物(可耐受含鹽土壤)與旱生植物(可忍受乾旱條件)還在掙扎。原生的哺乳動物和鳥類物種數只剩下一半。連原來岸邊100公里外的地區,氣候都改變了,夏天更熱,冬天更冷,濕度更低(因而降雨更少),生長季變短,旱災變得更頻繁。
毒物污染
鹹海的萎縮,使得5萬4000平方公里的海床暴露且乾枯,這些海床佈滿了鹽,有些地方甚至摻有從鄰近農地流入的殺蟲劑與農藥。強烈的風暴把鹽、沙塵與污染物吹到500公里遠的地方,北風及東北風吹起強烈風暴,嚴重影響南邊的阿姆河三角洲,那裡是該地區人口最稠密、經濟與生態重要性也最高的地方。重碳酸鈉、氯化鈉與硫酸鈉隨風散播,殺死或抑制自然植被與農作物的生長;想到湖水是為了灌溉農作物而乾涸,真是殘酷的諷刺。
衛生專家說,由於吸入與攝取高鹽份的空氣和水,當地人口有相當高比例的呼吸道疾病、喉部與食道癌以及消化問題,而肝、腎、眼睛的疾病也很普遍。魚類的消失大幅降低食物多樣性,使營養不良與貧血的問題惡化,對懷孕婦女尤其危險。
復興島(VozrozhdeniyaIsland)也引發特殊的問題,當它還是個遠離湖岸的小島時,被前蘇聯政府當做生物武器的試驗場:炭疽、兔熱病、布氏桿菌病、鼠疫、斑疹傷寒、天花、肉毒桿菌毒素等,被拿來在馬、猴、羊、驢以及實驗動物身上試驗。水位的降低導致復興島南邊在2001年與陸地連接起來。衛生專家擔心這些已經能當成武器的微生物存活下來,並且可能經由染病老鼠身上的跳蚤傳播,進入人類居住地,或者恐怖份子也有可能取得這些微生物。
北方的曙光
要把鹹海恢復到1960年代的狀況是不切實際的,每年從錫爾河和阿姆河注入的水量必須是目前(13立方公里)的四倍,唯一的方法是減少灌溉,因為灌溉就佔流失水量的92%,然而鹹海盆地的五個前蘇聯共和國,除了哈薩克以外,都為了使成長中的人口溫飽而主張增加灌溉。種植需水量較少的農作物也有幫助,例如把棉花換成冬麥,不過烏茲別克與土庫曼這兩個主要的灌溉國卻希望繼續種植棉花來賺取外匯。密集的灌溉渠道也需要改進,許多渠道只是在沙地上挖出水溝,導致大量水份滲失;渠道的現代化一年可節省12立方公里的水,但至少要花費160億美元,各國不是沒有經費就是沒有意願。…
【欲閱讀更豐富內容,請參閱科學人2008年第75期5月號】
參考資料
[1] Reviving the North Aral Sea http://www.aramcoworld.com/en-US/Articles/September-2015/Reviving-the-North-Aral-Sea
原文編 2009-02-06 20:4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