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讚] [會員登入]
1128

咖啡(四) 壓力下的香醇~用摩卡壺煮咖啡

我喜歡摩卡壺的懶人裝置,當咖啡由下壺逐漸移轉到上壺的過程也讓我驚訝連連。

分享此文連結 //n.sfs.tw/13490

分享連結 咖啡(四) 壓力下的香醇~用摩卡壺煮咖啡@zfangの科學小玩意
(文章歡迎轉載,務必尊重版權註明連結來源)
2019-10-23 17:06:35 最後編修
2019-09-27 13:51:14 By zfang
 

我沒有塞風,在家中用的是摩卡壺。第一次看到摩卡壺是很多年前在大學同學家,她煮咖啡給大家品嘗,看她熟練地操作,當咖啡由下壺逐漸移轉到上壺的過程也讓我驚訝連連。

摩卡壺分為上下兩部份,最上層的咖啡壺,裡頭有一根長管子,咖啡會由頂端流出。最下層的底座則是盛水的容器,也是受熱的主要部份。中間還有一個類似漏斗的金屬過濾裝置,放在裝好水的底座中,研磨好的咖啡就是放在這裡。

 

將上壺與底座轉緊組合好,接著就在瓦斯爐上以小火加熱。一段時間後,慢慢有金黃色的液體由上壺中的金屬管流出,直到最後聽到水蒸汽瘋狂灌出的聲音,就代表咖啡已經完成。將咖啡倒出時不必拆卸底座。

也因為是高壓沖煮(不知道壓力多大?),所以口味較重。以前的我可以喝黑咖啡,現在牛奶越加越多,一天也以一杯為限,不然~太刺激啦!底層水燒開後被水蒸汽的壓力推擠上升,經過中層的裝有咖啡粉的過濾器進入上層。

和塞風相同的是,因為水轉變為水蒸汽的高壓,底壺的水都會往上升。但,塞風的水(咖啡)會再度被吸回,而摩卡壺的水一但上升(變成咖啡),就下不來了!這跟摩卡壺上壺中間的金屬管有關。

塞風的咖啡粉放上層,下壺煮好的水上升後與上層的咖啡粉作用,之後咖啡在被吸回下層,剛開始的水與最後產生的咖啡會在同一個容器中,都在下層。摩卡壺的水與咖啡粉分別在下層與中層,高壓的水被推擠經過中層的咖啡粉進行萃取,能流到上層的就只有金黃有時帶點紅褐的香醇咖啡。除非咖啡粉太細,才會有一點點的漏網之"渣"出現。

我喜歡摩卡壺的懶人裝置,直接在瓦斯爐上小火加熱,不像塞風是玻璃可能會打破,摩卡壺耐用得很,只有上下壺的橡膠壓條會逐漸老化。放到瓦斯爐上加熱後,我就坐在餐桌打電腦,聽到咕嚕嚕的蒸氣聲音就知道可以熄火,倒出咖啡後,也不急著清洗,反正咖啡壺身熱得很,冷了再說。

想要洗的時候,再轉開底座,取出過濾漏斗將咖啡渣倒出,清洗一下就好!

 

後記:
在學校則利用需要濾紙美式電動咖啡機,之前的奶皮(奶皮?腐皮? ),便是利用電動咖啡機的加溫墊熱牛奶時記錄的。電動的部分是煮水,是用重力過濾方式,把咖啡粉放在濾紙讓熱水自上而下流過咖啡粉萃取出咖啡液,然後再慢慢過濾。
提到濾紙與美式咖啡,我常常發現到有趣的現象~不管我的咖啡豆磨的再怎麼均勻,每次煮完總是會在濾紙上看到還有許多大顆的咖啡豆,而且~細粉的在下層,粗顆粒的總是在最上方…這個現象在生活中也常看到,整罐麥片總是完整的在上層,而下方都是碎碎小小的。泡完咖啡,拿出濾紙,看看其中的顆粒分佈,也許也能悟出什麼!


 

分類:科學小玩意 2012/12/14 06:00

END

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這個玩意不簡單~從膠囊玩具談『膠囊』 對膠囊的溶解過程感到好奇,膠囊泡在熱水中變先軟黏,再慢慢『融』化,有透明物質液體流….為什麼沾到水會變黏黏的?

[ZF科學食驗] 簡單好做又好吃的黑糖涼糕DIY 黑糖涼糕,簡單好吃。很適合科學食宴客來做,搭配澱粉特性或是非牛頓流體的現象,可以結合科學原理。

熱鍋不沾~不銹鋼鍋上的大水珠 『為什麼空鍋要先熱?怎樣才算夠熱?』好奇由高溫降溫過程,溫度降低失去水蒸氣的氣墊,大水團的變化又會如何?

乾燥劑也瘋狂之煮蛋好好玩(五權篇) 在紙杯中放入生雞蛋,倒入乾燥包,再加些水,學生很期待……

[ZF食驗] 第一次用紫色高麗菜與白蘿蔔做涼拌”紅玫瑰” 原理很簡單,鹽漬與酸鹼變色。

用紫色高麗菜汁來做五色涼麵 五色麵看起來讓人食指大動,在夏天這樣食驗應該也很有趣

隨機好文

二隻鹿子蛾的嘆息 軀體黃黑相間,黑褐色翅膀中還有許多透明的空窗,這個特徵也是鹿子蛾的重要分類依據。

讓光線轉彎~光纖玩具 這是常見的光纖玩具,像是半透明的塑膠線,點亮它會看見每一根細絲的前端,均會發出光點。

流轉的圖案~萬花筒 由三面玻璃鏡子組成(相交成60°角)的萬花筒,『小碎花』透過三面玻璃鏡子的重複反射,就會出現對稱的圖案。

紫色狂想~紫鑽不賠外一章 在紫鑽不賠之後,我又突發奇想,紫色的奶嘴糖是否可以?如果可以,多好~很天真吧!

錢上的科學~驗鈔卡 塑膠片上的橫向紋路可以視為光柵,先利用光柵製作不同的隱藏式印紋,再讓光柵成為辨識的一個工具,這就是偽鈔辨識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