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小朋友出去吃晚飯,看到社區花圃走道上有蝸牛在散步,蝸牛喜歡潮濕的環境,當溫度、濕度合適時就會出來活動。一個小時後這傢伙還在,只在幾格地磚間移動,時間不趕又在安全的地方,放心讓小朋友蹲下來慢慢觀察。
擔心牠肚子餓,小朋友想要餵牠吃東西,『蝸牛吃什麼?』他們決定餵牠吃葉子。
找來幾片日日春的葉子,『口味喜歡嗎?』
看來不錯吃,這傢伙移動得雖然慢,但吃得真快!
見牠吃得開心,小朋友拿出更大的葉子。
牠一邊吃,我們一邊觀察。(感謝手機的錄影功能,還可以打光,雖然是晚上,一樣好拍! )
蝸牛有四個觸角,二個長觸角,二個短觸角。長觸角上有粒黑黑的眼睛,稍微碰觸就會縮回。
『蝸牛怎麼移動?』蝸牛是屬於軟體動物門腹足綱,牠靠著寬平的腹部(腹足)貼在物體表面上緩慢移動。在兒童雜誌上看到,有一種蝸牛還會將身體前端提起,並向移動方向不斷延伸,然後再將前端的腹足黏著,由所在的葉子”劈腿”跨過空中另一片葉子呢。下面的影片是牠轉彎的樣子,牠真的是"拖著"殼在緩慢移動呢。
『蝸牛可以吃嗎?』法國人有在吃,當初引進福壽螺也是希望食用,卻沒想到不好(ㄏㄠˇ)吃被棄置水田,成了好(ㄏㄠˋ)吃農作物的"害蟲"。『蝸牛為何叫做蝸牛?』我猜~漩”渦”狀的殼加上它是會吃草的傢伙(牛),瞧這傢伙吃葉子的模樣,大觸角像牛角、小觸角像牛耳,稱之為蝸”牛”,其實很貼切。如果牠是雜食性,是不是可以叫做『蝸豬』?事實上,有些蝸牛也會食肉。至於豬,我們真的看過迷你豬吃草!
蝸牛殼是蝸牛的重要特徵與構造,可以保護蝸牛柔軟的身體與內臟,也可以避免體內水分過度散失。不同種類的蝸牛,殼有不同的大小、形狀、構造與顏色,可以藉由殼來區分蝸牛的種類。『蝸牛殼重嗎?』看起來不會很重,薄薄的、很脆弱。如果是海底的螺~殼通常會比較厚,是否是與鈣質成份有關?海水中較容易取得製作殼的材料~鈣? 還是因為海水中水壓大,更需要厚厚的殼來做保護?
蝸牛殼是以螺旋方式生長,殼會隨時間的成長,順著螺旋的方向一層一層地往下增加,直到蝸牛長至成體,殼的螺層才不再增加。蝸牛在各時期會因氣候、食物導致殼的生長速度不同,因此在殼的表面可以看到疏密相間的生長線。
最後,想把這愛吃的傢伙移到安全的地方,抓起牠的殼~『好強烈的吸力!』拔不起來。牠的身體與地面貼的很緊,大氣壓力乘上接觸面積,這力道不小。(每平方公方有1公斤的大氣壓力,它貼地的面積少說也有三平方公分。) 不敢更用力,怕牠變成無殼蝸牛。(對學生開玩笑說:差點把牠抓成蛞蝓了!蝸牛不同於寄居蟹,蝸牛沒殼就會完蛋。) 這一驚動,結果牠嚇到縮起來~只露出眼睛偷偷看,直到沒有危險才出來呢!
臺灣有很多種蝸牛喔,在網路上找到一段認識台灣陸生蝸牛的影片『蝸蝸落地-臺灣陸生蝸牛簡介』,很有意思。(有配樂的影片真好看,比較活潑。我們自己拍的影片如果要配上音樂恐會有版權問題,有沒有什麼配樂方式是OK的呢?)
完整影片23分鐘,請到農委會虛擬播物館觀看:http://video.coa.gov.tw/media.php?iMda_seq=2635
分類:生活觀察(小花小草、景與物) 2011/10/22 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