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讚] [會員登入]
3758

蚊柱~群蚊亂舞的黑龍捲與光之精靈

反光的蚊子在飛舞時出現類似視覺暫留的光痕,如果有慢快門的拍照,可以記錄下他們飛行的軌跡,說不定真的是搖來晃去呢!

分享此文連結 //n.sfs.tw/12187

分享連結 蚊柱~群蚊亂舞的黑龍捲與光之精靈 @zfangの科學小玩意
(文章歡迎轉載,務必尊重版權註明連結來源)
2019-10-22 16:06:17 最後編修
2018-02-07 18:12:04 By zfang
 

某天傍晚到大雅,路邊停車後,小朋友告訴我,前面白色車的車頂上有很多黑色小蚊子。一看,還真的一大群。時而成柱狀,時而散開,像龍捲風,有點嚇人。

這種蚊子是搖蚊,不是真正的蚊子,不會咬人,不過它們喜歡跟著人跑。

群舞形成柱狀,是蚊子交配前求偶的一種現象,也被稱為『蚊柱』。成群飛舞的蚊子主要是雄蚊,雌蚊也有,比較少。網路上看到,『……蚊柱不一定單純由一種雄蚊聚集而成,往往有幾種不同蚊種集合而成。此時雌蚊見到群舞光景,就飛進蚊柱與同種雄蚊交配,然後離去……』飛舞的形成,與光線、聲音、空間、時間都有關係。

為什麼偏好白色?是因為顏色?因為光?還是熱(溫度)?我無從得知車頂溫度,但附近其他種顏色車子上並沒有這麼多,顯然~蚊子對這輛白車有所偏好。為什麼呢?我想是因為溫度,而不是針對顏色。夏日傍晚我的頭上也曾出現過一群小蚊盤旋過,可是我的頭頂不是白色。

小時候還以為是因為自己頭髮沒洗乾淨,蚊子被味道吸引。通常我會趕快靠近別人,看看頭上蚊子是否會轉移陣地。不過,那群小蚊還真的喜歡我,把我的頭頂當成牠們求偶交配的相親擂台,揮不走,散開後~又再度聚集。沈三白的群鶴舞空、沖煙飛鳴,說得漂亮,看到的應該不是這種!

車頂上看到的蚊柱是垂直的,我有看過斜的蚊柱。在秋紅谷湖畔投射燈前方,一群似乎是被光吸引的蚊子飛舞著,這時候的蚊柱看起來就是斜的。

 

當時拍下畫面是想說,這是蚊子版的廷得耳效應:『光通過的路徑上,遇到了一群小飛蚊這些障礙物,於是因為光被反射,於是看到光徑。』反光的蚊子在飛舞時出現類似視覺暫留的光痕,如果有慢快門的拍照,可以記錄下他們飛行的軌跡,說不定真的是搖來晃去呢!

遠觀如黑色龍捲,近窺見原形也是醜上醜。一大群蚊子在自己頭上飛舞的確令人不舒服,但我曾意外拍下的畫面,卻讓這些討厭的傢伙變成群舞的光之精靈。 (被記錄在文章:光與蚊 - zfang の科學小玩意 - Yahoo!奇摩部落格)

被閃光燈照到的蚊子反射出的身形令人『睛』豔,有的美的像花,有的則像有一對小翅膀的天使!

他們不再是群蚊亂舞的黑龍捲,而是~光之精靈!

補充:
一般昆蟲大多有二對翅膀,例如蜻蜓;但蚊子和蒼蠅只有一對翅膀,後面的翅膀退化成為利於飛行的平衡棍。透過光影,可以清楚看到蚊子的一對翅膀。我看到的只是小小蚊柱,還只像是迷你黑色龍捲風,如果是多得不得了,那就嚇人了。(youtube上看到這個(連結:http://www.youtube.com/watch?v=_EfzE-lYq20),畫面不好看。若是發生在身邊,已經算是災害了!)

 

2013-04-20

END

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閃光燈下的光之精靈~光與蚊 相片裡頭沒有出現蚊子可怕的模樣...... 反而是出現點點光亮,就像是夜空中的小星星。 細細看~又好像是舞著翅膀飛翔的小精靈。

聞牛糞記與數牛的牙齒 『全程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聞大便。』學生多這麼說~展示的二坨是不是相同的?上面有什麼?什麼味道?

蚯蚓怎麼移動? 去華山散步在路上遇見一隻大蚯蚓,孩子沒看過這麼大隻的。 上回也是在華山,我們看到僵硬被螞蟻搬著走的蚯蚓(見文章:最強的搬

春光中窺探春光~狹翅鹿子蛾交尾 這種雌雄尾部相連,頭部反向的交配方式,適合害羞敏感的昆蟲,例如蝴蝶、蛾。

這是什麼魚?梧棲漁港看魚趣 魚市場是讓小朋友認識魚蝦蟹貝的好所在,逛魚市當成親子遊,買魚貨也能長知識。

孔雀開屏時,後面屁股是啥模樣?遇見白孔雀與火雞開屏 沒想到,火雞真的也會開屏啊!模樣與白孔雀的優雅完全不同,雖然也是張開,但短短的開屏配上胖胖的身軀,倒像是要找人吵架。

我有話要說

>>

限制:留言最高字數1000字。 限制:未登入訪客,每則留言間隔需超過10分鐘,每日最多5則留言。

訪客留言

[無留言]

隨機好文

嘴開開,傻楞楞~輕鬆一下 無聊小玩意,輕鬆一下

杯與盤的對話~倒影杯 不銹鋼杯子本身就是曲面鏡,透過杯體的反射效果而形成有趣的圖案。

哇!好驚人的發散 實驗中學生閒的無聊,就把眼鏡摘下放在光源前...

體感溫度與溫度溼度計 第一次看到這種體貼的溫濕度計,在溫度濕度紅色交會區顯示會有食物中毒的危險。溫度高,濕度高,就容易孳生細菌

[也是紀念] 遇見幸運草與曾經的第一個10萬人次紀念 『遇見幸運草』,這篇文章是科學小玩意當年(2009)在yahoo的第一個10萬人次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