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回~自然輔導團來到萬和國中(2019.03.15 ),由地球科學專長的漢口國中林溱岳老師主講,以戶外教學課程設計出發,談新課綱的素養導向教學。
很多人都以為新課綱影響的是教科書,其實~各領域教科書等學習內容只是為學習做奠基,以自然領域來說,著重在探究能力、思考智能。因此計算題減少,實驗探索的活動增多。新課綱最重要的是核心素養與生活實踐,各校可以自己訂定的校本課程、跨領域的彈性課程。走出去戶外~就是一個提供素養學習的最佳環境。
溱岳老師以高美濕地的課程設計,示範如何從一個看起來普通的景象,透過一個個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學習。並可以更進階地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主動學習與討論。
從查公車、潮汐表、研究路線、規劃時間開始,溱岳老師說:「這就是資料查詢與學習。」進入戶外環境中觀察與發現問題,例如濱海植物是什麼?有什麼特性?這個時節去看到的植物,與不同時節有什麼不同?走出去,讓自然與環境緊密結合。
此外,「眼前的斜張橋不只是一座橋,也是提供自然與生活科技連結的橋。」溱岳老師從觀察環境與橋樑設計,「為什麼要設計斜張橋?有沒有橋墩?斜張橋的力學結構,到讓學生回去設計與架構一座橋!紙橋木橋義大利麵橋,或竹筷繩索結構都可以。
溱岳老師分享自己如何爭取資源,讓學生以最少的費用進行最大的學習。不是要每一個學校都要去高美濕地,而是鼓勵各校帶學生走出去,轉化成在地或各校可行的戶外教學方案。
中港高中俊穎老師也分享如何爭取經費與資源帶弱勢學生到台北去玩科學。也介紹中央團的教具漂箱計畫,透過一箱箱已經製作好的簡易教具,讓經費不夠的學校也能在沒有充裕實驗材料經費的壓力之下,帶老師與學生有更多操作實驗探索科學的機會,一箱可以玩六種實驗喔!
另外,本團地球科學一哥溱岳老師還加碼月相模型教學說明。談古詩與月相關係,示範跨自然領域與國文領域的。張繼到底有沒有睡?夜半鐘聲到客船的月相之謎,大家一起討論喔!也談了颱風與冰雹土石流這些天氣現象,從一段段新聞影片都可以衍生許多可以探討的點,抓一個點去帶學生思考討論,這也是素養教學!不管是真正走出去,或是透過影片把戶外帶入教室,眼前見到的景象都比課本上的文字圖片清楚震撼!
第二部分是由萬和國中蘇萌鈺老師分享目前已經執行的一年級彈性課程~科學探究。她在參加完之前輔導團舉辨的共備工作坊,學習到何憶婷老師的閱讀理解、陳光鴻老師的表達力訓練、焦點討論法…等內容之後,因此設計了這樣的彈性課程,希望能從帶學生閱讀與討論開始,為科學探索往下扎根。雖然一開始是從別的專家已經設計好的課程開始,但慢慢地轉換成屬於萬和國中在地且生活化的課程方向,過程中提出不少檢討與反思,包含一開始遭遇不少困難,如何透過老師們的共備去設計課程。也提到了未來將加強如何檢核成效的部分,一年年讓這份科學探索課程更符合核心素養教學!
自然團針對學校資源、課程設計,提供客製化服務,讓學校老師對於新課綱有初步了解,還能互相分享,期盼使老師很快的對新課綱的課程規劃都有共識。
新課綱強調素養導向教學,讓老師有更多空間能設計教學課程,使課堂學習能與學生實際生活連結,給予多元的學習方式。雖然在領綱將不少自然科學的學習內容簡化,但各校仍可以設計在跨領域彈性課程。
生活中就處處可以發現問題,素養就從這兒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