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正值水深火熱當中,授課老師自稱「真的是完全素樸上場,完全真實演出,沒有任何設計的上課,沒有數位也沒有探究實作,只有趕課(OMG~~)」
這樣一堂公開課、究竟會如何呢?
1/6公開授課居仁國中場
時間:1月6日(五)早上8:20-9:05(第一節)
地點:居仁樓三樓資優班123教室
單元:水分的恆定
授課教師:張維倫
說課
國一生物水分與排泄恆定這個單元往往因為時間很趕,許多老師只能快速帶過,今天這場公開課的主角維倫老師自己也說:「這是一個從來沒有好好思考過的小節,這次停下來好好想一想」
公開課的前一周,就產出了這份學習單,部分內容如下,引自維倫老師臉書。
學習單的設計是學生先自主練習,有些能夠讓學生自己看懂的,老師不需要大量去講述,時間留在重要的應用與師生共同討論。課內的部分有頁數指引,方便同學去梳理課文重點,整理表格。也附有許多補充資料去增加生活應用,而這許多的資料都讓學生非常感興趣。學習單後面也搭配選擇題充分讓學生練習。這小節完整學習單內容供十頁。
教學目標
1.動物體(以人體為例)藉由泌尿系統排除含氮代謝廢物。
2.人體會藉由各系統的協調,使體內所含的物質以及各種狀態能維持在一定範圍內。(本節以人體內水分含量的調節為例進行說明)
教材分析/教學重點
1.排泄作用的定義。
2.人體泌尿系統的組成與功能。
3.動物及植物體水分調節的機制。
主要教學策略
講述法(教師講述、教師提問、學生反應、學生提問)
教學活動概要
1.回顧舊經驗:排泄作用的定義為預習作業,透由板畫複習內容。
2.新知識導入:同一幅板畫延伸,再多說明泌尿系統的運作機制。
教學評量方式
口語問答、學生筆記內容、學習單批閱。
教學觀察重點
1.科學概念的講述是否合乎邏輯,具脈絡性。
2.線上學生是否能參與互動。
3.實體課學生學習態度與互動情況。(該節課為混成教學)
觀課
這堂課維倫老師在教學活動中先進行班級熱身學習,包括學習作業與評量規劃。
並以圖形解說重要的細胞概念,教師適當提問,學生參與度高。龍卿校長稱讚:板書字數精簡,字體工整優秀,舉例適當。流程圖清晰易懂。板書內容適當填入英文,進行融入雙語教學恰到好處,,學生的接受度似乎不錯。
後半部的師生提問與互動相當精彩,也讓線上上課的學生有機會表達想法。我們看到用心的老師設計的學習單,以及欣賞到一場師生互動的過程。
印象深的是老師講到壁虎大便有黑有白,哪個是尿素?老師提到了家中小生物的排泄物,學生就紛紛開始提問與發表觀察。他們的想像力豐富,問題有深度,提問符合生物觀察發現,並非是無厘頭的聊天。
學生提問:「喝尿對健康好不好」老師與學生討論喝尿民俗療法時,老師也會適時地帶學生去思考可以如何以科學方法來驗證效果。老師總能讓學生岔開的話題再度收斂回可以討論的科學內容。學生問到很渴的時候是否可以喝尿,老師則引導許同學去思考什麼樣的情況才會需要呢?
預留5分鐘讓學生寫作業,結果他們反而利用這段時間提出了非常多的問題,有些問題會挑戰老師的功力,例如吃大便會獲得熱量嗎?引起討論。
這是一堂師生問答氣氛良好的公開課。學生欲罷不能,直到下課後還圍著一起討論、查詢資料。
下課後仍追問問題的孩子,積極的態度是最棒的學習表現。
議課
教學者反思這一堂課:
從細胞到肝臟,再從肝臟到腎臟,最後談尿液的排除,學生可以理解整個排除含氮廢物的過程,並進行提問,很多問題老師自己其實也沒有特別想過,是一堂在孩子與老師互動中共構的課堂。
混成教學上,如何兼顧線上、實體的學生,仍是教學上的挑戰。
整堂課互動精彩,學生會主動提問,老師也會依照學生程度重點回憶。龍卿校長稱讚與師生互動良好,學生反應極佳。韶鏞主任有注意到回答都是固定幾位同學,也建議維倫老師點較少回答的同學發言或提問。溱岳主任發現學生對喝尿感興趣,補充了尿液屬於藥引,本身並沒有療效。至於藥引的功用是否如同催化劑呢?則需要大家再多做功課,蒐集資料。
綜合為下列幾點:
1.學生跟教師之間的互動熱切,學生針對「排尿」提出很多有趣的提問,例如:喝尿對健康的影響?如果困在地震的現場,可以喝尿維生嗎?(因為人遇難不能喝海水,那可以喝尿嗎?)
2.在熱切的討論中,也需注意每個孩子的發言頻度,有的學生會比較急切舉手提問,有的學生需要一點時間思考,於是老師注意的焦點便以前者居多。
3.關於不同動物排除的含氮廢物種類,可參見「阿簡生物筆記」。~生活的地方愈缺水,就愈要省水,因此動物怎麼排氮,還是和棲地有關係。
4.未來可考量融入平板(TPACK)進行教學。
議課後,我們聊到整個自然科的跨科整合,尤其是生物有許多概念必須要結合理化,老師也要適當的去做補充說明。
淑娟老師提到,生物的內容有時候需要搭配理化的解釋,雖然生物會介紹了原子構成細胞,也有提到了氧原子、氫原子,但還是需要在理化課由理化老師來講解化學變化與反應關係。
另外,呼吸運動中,對於吸氣吐氣的壓力變化,國一學生雖然可以看到表面的現象與結果,但他們不能理解為什麼體積膨脹會導致壓力變小,使空氣進入。(理化放在二下,氣體體積與壓力關係波以耳定律。)維倫老師則提供他的教學經驗,以空間中粒子碰撞來解釋,用人與教室來最類比,當空間縮小後,粒子間的碰撞機會增加,更容易碰撞造成壓力變大。
不只是自然領域中的跨科,也因為提到了氣體因壓力變化而流動,我們討論到地科與地理的相關性。提到了跨領域的課程整合,韶鏞主任則補充生活科技與理化的連結,以國二動力能源,與橋樑結構的課程,不只貼切生活,裡面也有不少的科學可以去切入討論。
難怪素養教學與評量常常需要跨領域的合作,因為解決生活問題往往就不只需要運用到單一學科的學習概念與表現!
趕課匆匆帶過的小單元,停下來與放慢的過程中,又發現更多與健康生活的連結應用。看似信手拈來,但總是能讓我們看到老師在學習單上的精心設計,以及平日師生上課互動模式。如同每一個看起來輕鬆的課程,背後都付出了許多的努力。就像所有的即興演出,背後都有演員扎實地反覆練習。
龍卿校長說:真槍實彈反而讓觀課的我們看到更加精彩的教與學!
這,就是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