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動目錄
二年一次的理化課程,今年又來到國二。
前一陣子參與輔導團工作坊的共備,我們激盪了這次的想法:在濃度課程中嘗試以實作與討論方式切入主題,意外地效果不錯。
每位老師在教學現場根據不同的教學目標,因此操作的模式不同,這裡把我的教學經驗簡單整理記錄。
教學目的:
希望能夠實作與討論,並搭配閱讀文本,讓學生能討論與釐清:甜度、糖度、溶解量、濃度與溶解度... 等概念。(之後再切入濃度的定義與計算)另外,也感受到含糖飲料的甜度與糖量。
這個活動實際操作二節課,一節實作,一節師生討論。
文本閱讀:
原本目標是找到一篇文章,能讓學生透過文章自己去學習濃度概念溶解度的概念。不過,後來發現要合用,還是得根據教學需求,結合了幾篇文本重新改寫。糖度補充文章.docx
討論學習單:
搭配想要學生討論的問題。我的設計比較簡單,留待大家去變化。濃度與溶解度方糖學習單.docx
提問與討論題目:
- 為什麼15顆方糖的多多(300CC),沒有8顆方糖的標準液甜?
- 將砂糖加入水中,怎麼知道或證明糖溶解了呢?(寫出三個方法)
- 加速砂糖糖在水中溶解的方法?(寫出四個方法)
- 若底部還有一些不溶的糖,要怎麼做才能讓糖溶解(增加糖溶解量)?(至少二個方法)
- 甜度低,代表含糖量越低嗎?
- 密度適合用來作為推算飲料的含糖量的依據嗎?你的理由?
- 從參考文章中整理重點,糖度的定義?
- 從文章中整理重點,糖度的測量方法是什麼?
- 如果想要測出方糖在水中的最大的溶解量,可以怎麼作?怎麼知道溶液已經飽和?
- 小明說:100CC的水我能溶20顆方糖,阿花卻說:100CC的水我能溶40顆方糖。假如二個人說的都是正確的,為什麼結果會不一樣?你的理由。
- 「八顆方糖調成這一杯,那很甜耶~我怎麼敢喝。」覺得糖水太甜了,他打算這麼作~
(A)再加入一些糖。甜度變化?
(B)倒掉一些糖水溶液。甜度變化?
(C)再加入一些水。甜度變化?
(D)將糖水溶液加熱。甜度變化? - 承上題,最後決定把很甜的飲料加點水配成二杯,二杯都乾杯。是否變得不甜?吃進去的含糖量真的比較少了嗎?
- 思考挑戰:相同溫度下,在大杯水裡與小杯水裡,加入足夠多的方糖。其中大杯有一顆沒溶完,小杯也是一顆沒溶完。這二杯濃度大小關係?含糖量多寡關係?若要將沒溶完的這一顆溶掉,哪一杯要加比較多水?
課堂過程:
不喜歡太多塑膠杯,所以事先請學生自行準備玻璃容器,以及含糖飲料。
含糖飲料不能進入校園,所以請學生在聯絡簿上寫:我們要帶的是理化課要用的「可以喝的含糖教具」。
每組發16顆方糖。我買的方糖是一顆3.7克的半方禟,有些老師買的的是正立方體,一顆10克的大方糖。(自行調整用量。)
老師準備小量杯,請學生在四個杯各放50CC水,分別加入1顆、2顆、4顆、8顆方糖,攪拌均勻,當作標準液。
依序問了四個問題:
- 方糖加到水裡發生什麼變化?能全溶嗎?你怎麼知道糖溶解了?(這個過程非常有趣,方糖丟到水裡會釋放小氣泡喔~這是物理變化還是化學變化呢?)
- 依序試喝看看,甜度如何?請注意,在更換不同甜度時要用清水漱口。
- 喝自己帶的飲料,你所帶的含糖飲量,甜度接近哪一杯標準液?一到八,或以上,給個數字。(數字為標準液的方糖數)
- 最後,先喝最甜的八,再喝自己帶的含糖教具,味道如何?
八顆方糖能全溶嗎?學生非常好奇,它真的能溶喔!
在另一個黑板上寫下:100克的水可以溶解200克的蔗糖。(引入溶解度,並透過實作讓學生知道如何加速溶解以及判斷是否能夠全溶)
請學生換算與記錄自己帶的飲料,我準備的一顆方糖的質量:3.7克。
含糖量多一定比較甜嗎?為什麼含糖量為15顆方糖的多多(300CC),沒有8顆方糖的標準液甜?
這裡,也佈局了量的關係。我們配的標準液是五十毫升,但學生帶來的飲料多為三百毫升。之後要導入溶解量多不一定是濃度大,還要考慮溶劑的多寡,這也就是濃度概念。
結尾變化:
試喝討論與完成學習單。最後利用糖水與自己帶的飲料來試試分層,調出至少三色。最後再發一點檸檬酸與小蘇打,酸會影響甜度感,再加小蘇打變雪碧~
- 酸度是否會影響甜度,加入一些檸檬酸,喝看看。另外,我也準備了小蘇打,加在一起就變成了暑輔做過的汽水了。從糖水變成雪碧,也很棒!
- 利用濃度與密度關係,將小組帶來的飲料與糖水,慢慢調成分層或漸層飲料。學生小心翼翼,利用「杯壁下流」的方式,降低濃度低密度的溶液緩緩倒在另一層飲料上方。
二節課,一節實作討論,一節釐清溶解度溶解量甜度糖度濃度密度。很花時間,但很值得。麗莉結合妊娠的概念很棒,一小杯加一大包糖,我也喝過~ 好膩!
用方糖,就可以觀察到小氣泡~ 很多學生沒見過這個白色的小玩意,方糖將溶未溶的層次美(折射)也不錯。
教學延伸討論:
不同糖,甜度是否不一樣?在文本裡有提到。果糖、蔗糖與葡萄糖的糖度不一樣。也可以實際調配不同種類的糖,探討相同濃度下,甜度口感是否一致。學生問了一個很棒的問題,「為什麼要選用這堂作為甜度標準?」這個實作活動中,我用的是方糖(沒有顏色)。如果改用二砂,也可以探討濃度與顏色的關係了。
在物理上,利用光學折射來判定濃度,這有什麼優點與缺點呢?(還有一種是利用旋光性)水果的甜度,又有什麼學問呢?不甜就是代表糖份少嗎?
查到的資料:「折光度甜度儀並不是專門測定甜度用的,它其實是在測定溶液的濃度,所以不一定要是糖水或是果汁,鹽水或是其他溶液也可以,所以測定出來的並不是糖份的濃度喔!所以其實它真正的名字應該叫做"折光儀"才對喔!另外,它測定的單位是Brix ,Brix 的意思是"100克溶液裡面所含所有溶解物質的濃度",因為它是測定溶液裡面所有溶解物質的濃度,所以如果測定溶液的成分越複雜,想要測定某一項濃度的精準度就越低囉!相反的,如果測定的溶液越單純,那麼測出來的結果就越準確囉!」
在生物上呢?本氏液可不可以呢?糖尿病的尿糖試紙又是利用什麼原理?以本氏液來說,是利用銅變成亞銅的氧化還原反應,所以可以測還原糖。這也代表,並不是所有糖都能讓本氏液變色,也不是本氏液的變色都代表有糖存在喔!無糖綠茶會使本氏液變色,有沒有可能是其中兒茶素或添加的維他命C造成的還原效果呢(http://spell0227.blogspot.com/2010/11/blog-post_16.html)這部分,其實可以有很多延伸。例如用糖或澱粉來調配出不同顏色的本氏液效果。(隔水加熱泡熱水就可以,也不一定非要用酒精燈來加熱。阿簡的本氏液做糖的檢定-精簡版http://a-chien.blogspot.com/2007/09/blog-post_27.html,http://www.meistudy.idv.tw/tealab_biochemidtry.htm)
本氏液(Benedict’s reagent),也稱班氏試劑、本尼迪克試劑,是一種淺藍色化學試劑,主要用來檢測還原糖。本氏液主要用來檢測還原性糖,包括除蔗糖之外基本上所有的單糖和雙糖。本氏液由碳酸鈉、檸檬酸鈉和硫酸銅配製而成。單醣中具有此特性的是葡萄糖 ( 醛醣 )、果糖 ( 酮醣 )、半乳糖 ( 醛醣 ) ;雙醣中則有麥芽糖 ( 醛醣 )、乳糖 ( 醛醣 ),蔗糖無還原性。還原糖會將硫酸銅中的二價銅離子(Cu2+)還原成一價銅離子(Cu+),並以氧化亞銅(Cu2O)的形式沉澱出來。顏色取決於溶液中還原糖的含量,若溶液中不含還原糖,則溶液仍為清澈的藍色。如果溶液中還原糖含量較低,產生的氧化亞銅少,試驗後可能只會出現綠色、混濁的黃色或橙色沉澱物。
另外,我的學生在溶解禟的過程中,也看到好像有東西在水裡流動。這是濃度不均的折射現象喔!
利用糖與糖水,還能做什麼教學上的變化與討論呢? 嘿,真的好多^___^ 自己想喔。
(我欣賞麗莉在接學上融入"媽媽在懷孕階段擔心妊娠糖尿病的心情"...,另外關於含糖飲料的危害與代謝,融入健康教育與生物,這部份也可以操作。)
參考資料:
- 這篇談甜度,相對。若蔗糖為甜度100的話,阿斯巴甜的甜度大概是1萬8千。https://scitechvista.nat.gov.tw/c/szoh.htm
- 這篇長知識,除了甜之外,學習五味是什麼。台大王文竹教授演講。https://scitechvista.nat.gov.tw/c/s0rq.htm
- 談甜度溫度的關係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5954308
- 這篇已經是現成的探究教材了http://www.nutriyoung.com.tw/2017/02/blog-post.html
-
糖會改變質地和甜度-《料理的科學》https://pansci.asia/archives/87237
優秀老師的課程參考:
鈺心、麗莉、橘子 (截圖自FB,點選可放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