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路邊看到可愛的小石頭,你會撿回來嗎?我會耶。只是撿這一堆石頭,卻不知道石頭是屬於哪一類岩石,搭配圖鑑還是難以辨識,所以我的石頭一直只能是”看喜歡”的階段,離「有目的」的收集還遠著。為此常被家人唸,撿這堆要做什麼?現在我可以大聲說,撿石頭是為了教學!
帶石頭來上課
國三進入地球科學單元,將介紹三大岩石。如果光是口述,讓學生背一背結晶大小與岩石特徵,一節課很快就能教完。我不想只是一直講,我想玩。這學期因為配課,要上二個班的理化與地球科學(其他班的地科由地科老師包辦)。以一周僅一節的地球科學來說,做活動會讓有限的時間更緊迫,幸好搭配著理化課,方便挪用時間帶學生活動。這回讓全班一人帶一顆石頭,用石頭來上一節課。
石頭很好玩。喜歡帶有故事的石頭,也希望給石頭一些故事。好多年前,曾經用石頭上課(綜合課),當時是用我撿的40顆奇形怪狀的石頭,請學生一人認養一顆,觀察石頭特徵、畫出石頭外觀,用手握緊石頭,跟小石頭培養感情,還幫石頭寫故事呢!可惜一直沒時間整理。這次,不要那麼貪心麻煩,只是單純想讓學生帶來自家石頭來比較一番,想看看學生是否也跟我一樣愛撿小石頭?他們撿了什麼?在哪撿的?36~37顆石頭,也許可以藉「石」發揮,講一些關於石頭或礦物的東西,或著還有機會湊出三大類岩石。
「明天要上地科,請每個人帶石頭來。」在前一天的理化課提醒大家。
「五月天的那個石頭嗎?」學生故意問。
「好啊,如果他願意來的話。」我也想看那個石頭。
「要帶幾顆?」至少一顆,想多帶也可以。
「要多大?」大小不拘,只要你抱得動都可以。
「手握得住的那種最好。可以的話,帶一些特別一點的石頭...」例如媽媽戒指上亮亮的那種。
「老師,膽結石、腎結石也可以嗎?」
「好啊,非常歡迎。」好奇他們會帶來什麼,跟學生提醒:「上課前請先預習5-2,特別是講三大岩石的這幾頁。可以先比對,自己帶的是什麼岩石。」
314的課堂記錄
第一個班是314。趁學生預習課文,我走入座位觀看他們帶來的石頭。14班學生乖巧,每個人幾乎都有帶石頭,顯然還當我是一回事,而且帶的石頭很有故事性,各有特色,甚至有二個同學不約而同都帶了相似的石頭,而且都是在花東旅遊時撿到的呢!
有些石頭圓圓的,有些扁扁的。問一問學生為什麼石頭會圓?或是扁圓?也有的石頭是一邊圓,但一邊尖銳,「這代表什麼?」有可能是完整的卵形石,然後碎裂了。那麼,「碎裂代表什麼?」看到特別扁尖的,就問學生,「在石器時代,這塊石頭有哪些用途?」慢慢引出學生對石頭的觀察與討論。石頭很神奇。有的石頭很尖銳,握在手上會劃傷手,但磨久了,總是慢慢地圓潤。跟他們講如何養石,怎麼讓石頭溫潤,還讓他們握著石頭,一個石頭總是有一個最合手的角度讓你握著。
有人帶的是便利商店烤地瓜的黑石頭。「為什麼地瓜都要用這種黑石頭?不用我們學校那種,或是碎石子地板的那種。」也有學生帶白色小石頭,幾乎都是石英,而 且是有稜角,「為什麼石英的稜角這麼明顯呢?」同樣是白色的岩石或礦物有哪些?如何分辨呢?趁機帶入一些可以思考的東西。很多東西我沒有給標準答案,自己 去查去想之後再來討論。地科課程就像是閱讀雜誌與百科全書,有興趣會再進一步去看。
也有同學撿錯石頭,一看,這分明是混凝土磚牆嘛!就像我小時候以為海邊被海水侵蝕削磨的玻璃是寶石,撿了不少綠寶石、棕寶石。也會撿馬賽克小磁磚當寶。同學表情害臊,不過呢,我告訴他,他帶來的石頭很好,「這也算是另類岩石。雖然不是天然的,但它提供大家一個很棒的對照組。」
有學生帶安山岩,台東安山岩的特徵非常明顯。安山岩上有許多小斑點,趁機引入結晶大小與岩石的觀念。有學生帶了類似咾咕石的小岩石,我則帶了有貝殼化石的 石頭與幾塊珊瑚礁。還想看其它的火成岩,可惜學生能帶來的有限。我想看玄武岩、橄欖岩、黑曜岩、片麻岩或蛇紋岩,目前都還沒看到過。如果收集足夠多,我想 幫學校的科學光廊玻璃櫃,做一個石頭特展。
留十分鐘讓學生在教室間自由活動,允許可以隨意走動去各組參觀石頭,當然包括「玩」。看見幾個男學生用石頭幫另一顆石頭劃線。
問他們:「上面這白白的線,是哪一顆石頭留下來的呢?哪一顆石頭比較硬?」
慢慢就引導出條痕的概念,不過條痕是用來鑑定礦物用,岩石則不適用。雖然還沒教到硬度,但我想之後上到這裡,學生概念會強一些。再順口問:「粉筆跟黑板,誰硬?你怎麼知道?...」
一個同學主動跟我說,「老師,我知道鉛筆心很軟了,妳看!」
另外,男生又聚在一塊了。只見他們將二顆石頭相互摩擦。「在做什麼?」「老師,我們在敲敲看會不會有火花?」原來是在當燧人氏,要能當打火石的條件是什麼?讓他們試試看,小心別敲到手就好。雖然沒有真的引出火花,但學生堅持敲擊時有出現像點火的臭味呢!哈,真的假的。
14班的這堂石頭課結束後,我很開心,雖然浪費一堂課的進度,但這堂課就像是實作,可以讓學生動手與觀察,獲得的會比唸唸課文抄抄重點多。
303的課堂記錄
接著是導師班303,效果如何?這二個班完全不同,相較於14班的規矩,3班學生的活潑被動讓我擔憂。下午才要上地科課,中午我就一直在班上提醒兼洗腦,「下午要上地科,每個人要準備一顆石頭喔!如果沒有,氣質老師會生氣喔~~」還特別暗示:「如果真的”不小心”忘記帶,下課到校園撿一撿應該會撿到不少…」
然後,到了上課的時候了。請學生把石頭擺上桌,我看到傻眼。果然,在班上就看到一堆福科石。福科石是我自己亂命名的。學校地質跟課本上的清水岩石層類似,都是紅土夾雜的大大小小的礫石。這些石頭我一看很熟悉,還能指出是在哪兒撿的。看到超大顆的石頭,「確定這是你…撿來的嗎?」這明明是搬來的!
補充:中部台中盆地西側的大肚台地屬於紅土礫石層。由紅土,礫石,土,砂所組成的紅土台地堆積層及台地堆積層。一般台地堆積常含有紅土的和不含紅土的,他們有相同的岩性特徵,只是一個頂部覆蓋有紅土表層,而另一個則沒有紅土覆蓋。這類堆積層大多數由未經膠結的礫石及夾在其中呈平緩的砂質或粉砂質組成。一般層理和淘選度都很差,礫石直徑的大小可以從幾毫米一直到2公尺左右,少於2毫米的顆粒則常為礦物和少量的岩石碎屑。礫石有各種不同岩石,種類隨著來源和地區的不同而異,通常以岩屑質砂岩和石英質砂岩比較多。越北部,石頭越大,越往南,石頭越小。
校園常常可以見到的石頭,我稱之為福科石。
有些石頭上帶著泥甚至還有青苔,我大膽推測,這顆石頭不久前還躺在土裡。看到學生桌上有二顆石頭,比對一下,青苔痕跡完全一致,一邊顏色淺白一邊則稍微深黑。問他,「這二顆石頭是不是剛剛才從土裡挖的,這裡露出一個角,然後再用摳的方式把它們翻出來…」「老大,妳怎麼都知道!」聽我觀看石頭就知道石頭來歷,甚至連怎麼被挖出的我都知道,看學生們被唬得一愣一愣地佩服”老大”,覺得很有趣。
鎔蔚的福科石上頭全是紅土,還亂畫一通。「太髒了,剛剛才去撿的齁?還畫得那麼醜,沒誠意!」為了展現誠意,小子居然開始幫它清潔...真是看傻眼了我!
宛芩的也是福科石,但她不是臨時才去校園撿的。她在聯絡簿上說:「爸爸晚上11點去公園幫我撿石頭,還遇上警察臨檢,警察問他在幹嘛,他說要幫女兒撿石頭,上課要用。」原來,這是父親愛女的石頭!
3班學生的石頭種類少,大部份都是福科石,只有二顆安山岩,但杰倫帶了個有貝殼化石的石頭,我也順便跟學生分享以前去撿化石的故事,如何小心翼翼將藏在其中的貝殼完整呈現… 杰倫後來跟我分享,帶來跟同學分享之後他才發現,在石頭另一端也有一個小小貝殼呢!他在聯絡簿上說,他終於找到最喜歡的一個科目了,就是地球科學。
免不了也有學生帶了混凝土。「這明明是別人家的水泥牆!」學生辯解,「這是化石,上面有三葉蟲,背面還有菊石與恐龍呢!」考一下他生物:「三葉蟲、菊石與恐龍會出現在同一個時代嗎?甚至還會在同一顆石頭上嗎?」
巡到後面,開始發現學生在石頭上面畫畫,班上雖然有近1/2是臨時才去撿來的福科之石,但上頭多了不少圖案呢!
也有的女孩開始堆起石頭玩平衡了。果然是三班,我們班的學生不乖也不呆,充滿創意。像誰呢?同事說,這個班超像我!
看似只是學生帶石頭玩石頭的一堂課,聽老師分析石頭,有什麼講什麼,跟同學一起研究身邊不起眼的石頭,師生們一起實作活動與討論,下課後學生還找我分享收集石頭的故事。這樣的課堂我喜歡,喜歡從學生身上看到體驗與學習的快樂。曾想過在福科之石上面創作,不過能力未到、時機未到,還是讓這些石頭回歸自然吧,「學校的福科石,通通放生吧!」
玩石頭真的很有趣,值得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