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讚] [會員登入]
899

當何某遇上江某(下)~吸管呼啦棒

利用這吸管玩意複習圓周運動、慣性、施力做功、力矩與轉動,順便還教學生簡單的『轉動慣量』觀念與『掌狀複葉』。

分享此文連結 //n.sfs.tw/11993

分享連結 當何某遇上江某(下)~吸管呼啦棒 @zfangの科學小玩意
(文章歡迎轉載,務必尊重版權註明連結來源)
2019-10-24 09:28:57 最後編修
2017-11-01 22:31:13 By zfang
 

童玩多就地取材,因此以往由身邊植物來製做童玩,才有了江某的掌狀複葉與旋轉童玩。而對現代人來說吸管才是常見小物,於是利用可彎吸管與迴紋針來試試~不僅可以不用犧牲江某的葉子,也適合一群人玩,還能順便可以學理化。


將可彎吸管小心彎曲,使夾角小於90度,就成了!

首先,轉轉空吸管。我買的是便宜的可彎吸管,彎曲處較短,如果彎得太過,有可能就無法固定夾角,也能用釘書機來協助固定夾角,夾角也是一個可以討論的變因。

空吸管好轉嗎?要讓它轉動很容易,但要能維持轉動就不容易,因為太輕了~


利用迴紋針來配重,加一個迴紋針在吸管底端。(迴紋針的數目與位置,也是變因。)

再轉看看,是不是比較好轉了呢?加上迴紋針後幾乎人人都能成功,還可以利用組合的方式加長吸管,挑戰超長可不容易。可以垂直轉也能水平轉,實做並討論看看,怎樣的彎曲處角度、長度、配重才能輕鬆地維持轉動。


小小的吸管在指上轉動,這牽涉了轉動慣量。

一次上課,便利用這吸管玩意配合國三理化力與運動單元來進行『十分鐘的科學活動』,複習圓周運動、慣性、施力做功、力矩與轉動,順便還教學生簡單的『轉動慣量』觀念與『掌狀複葉』。


以手指為軸,有重力加持,採用這種方式最容易開始。(這也可以用力矩解釋)

輕的容易轉,但是不容易維持;而重的一開始出力較大,轉動了要維持就很容易,這與轉動慣量有關。手指的運動是施力做功,提供圓周運動所需的能量。可以的話,轉快些、將吸管接長些、加入各式變化,不要只是手指運動,手肘、全身都來動一動,把它當作是動感吸管!


312的反應最好,有些同學放在頭上水平旋轉,變成多啦A夢的竹蜻蜓。

也有的以小指或中指轉動,更多的是轉到最後,吸管呈螺旋型從手指頭上升,沿切線方向螺旋飛出,成了吸管滿天飛。左右手各一指分別轉二隻吸管,對學生不成問題。同一指呢?是否能夠一順一反在同一指上旋轉?目前還沒有人成功。

這就像是呼啦圈,藉由身體扭動提供轉動所需的能量,不過,我們用的這個是棒狀吸管,所以~它就是指上呼啦棒!

 


『我還可以轉這個!』12班學生還分享利用眼鏡也能轉;扳開螢光筆的筆蓋,也成。

還有哪些隨身東西可以旋轉?在卡通萬能阿曼中,阿曼則是旋轉鐵鎚~轉著轉著就轉到工具袋中呢!

真實的江某,粗細彎曲度長短各不同,因此有的葉柄可長達30公分挑戰性大~沒有真正的江某,就利用吸管、迴紋針來試試旋轉”吸管江某葉柄”的手功吧!

一次不行,再多試幾次~看看誰能轉得又快又穩! 玩膩了,只有吸管是消耗品,所以囉~喝完飲料要丟棄前,別忘了先轉著玩。

 

當何某遇上江某(上)~ 江某的掌狀複葉與旋轉童玩
當何某遇上江某(中)~ 旋轉鵝掌藤的葉柄
當何某遇上江某(下)~ 吸管呼啦棒

 

 
分類:科學動手做 2011/11/16 08:56

END

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網路影片]用紙捲做科學玩具~投石器、弓與彈弓 網路上找到的幾個用紙捲做科學玩具~投石器、弓與彈,以後帶學生做。

國三運動學FUN輕鬆~龜兔賽跑與相關影片 國三運動學FUN輕鬆,找了幾段與龜兔賽跑相關的影片。

[運動學影片]關於氣球泡泡爆開的慢動作影片 整理一些慢動作的影片,供教學上參考。

骨牌可以『以小搏大』?? 骨牌不只是玩具,也可以利用它『推倒101』喔!它為何能『以小搏大』?

弓與箭(7) 紙吹箭(紙火箭) 這兒分享的紙吹箭,又稱為紙火箭活動,動力是來自吸管吹出的氣體,但吹出去的箭不是放在吸管內,而是用紙製作,套在吸管外。

衝吧!ㄅㄨㄅㄨ(中) CD光碟車,看誰跑得快? 長吸管著地,短吸管與光碟車固定,用手轉動長吸管,使橡皮筋產生形變,將光碟車放地上放開手,彈力位能釋放出來後,車就會前進了!

隨機好文

生活中的彩虹 地上有彩虹!在餐廳落地窗前,陽光以某個角度穿過玻璃,而投影出彩虹。

眼花撩亂~萬花筒實驗 『想想~三面鏡子其中之一夾角為45°的萬花筒,得到的圖案會是什麼形呢? 』

錢上的科學~驗鈔卡 塑膠片上的橫向紋路可以視為光柵,先利用光柵製作不同的隱藏式印紋,再讓光柵成為辨識的一個工具,這就是偽鈔辨識卡。

氣泡不見了?當汽水遇到冰塊 為什麼把不冷的汽水倒入裝冰塊的玻璃杯,二氧化碳氣體一下子就散失了?

課本電路實驗有問題?談電阻的瓦數計算 課本實驗或附圖照片所使用的電阻,在指定的電路上是否超出功率上限?什麼樣的電阻才合適課本的實驗設計呢?